我从事理论宣讲20多年,2014年被中宣部表彰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我到基层讲课,往往提纲契领之后,便如说书般地娓娓道来,普通话里夹着如皋话,家常话里说出大道理。没有哗众取宠的偏激言辞,没有言不由衷的高谈阔论,追求穿透力说服力兼具,感染力震撼力齐备。我认为,想要做好宣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吃透精神,把内容讲全。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把内容讲全,这是基本的要求。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每年召开的全会精神的宣讲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能全面把握并宣讲主要精神,就会将大会精神碎片化,内容不成体系,听众感到支离破碎,模糊不清。但要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把博大精深的会议精神讲透彻,确实难度不小,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当的概括能力。每次会议之后,中央都要发出学习宣传贯彻的通知,中央对会议主要精神有精当的概括,这是我们的宣讲之纲。比如在宣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时,我根据中央通知精神,提炼出总标题“打铁的就应是铁打的”,三个部分的标题分别是“用铁石心肠狠抓全面从严治党”、“用铁面无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铁腕手段强化党内监督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和全会通过的两个文件也即全面从严治党的两大抓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强化党内监督讲得全面而清晰。
其次,反复提炼,把精神讲准。理论宣讲最忌信口开河,言之无据。我在宣讲中央精神时尽可能用中央报告的原文,力求把内容讲准确。比如在宣讲中国梦时,我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变迁中讲到中国梦发展历程,归纳出十九世纪之前中华民族“曾经辉煌”,十九世纪“走向衰落”,二十世纪“奋起抗争”,二十一世纪“伟大复兴”,把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及“两个百年目标”演绎得形象生动,具体实在。力求用词考究,准确凝炼。波澜壮阔、脉络清晰的历史进程跌宕起伏,观众也随着我的讲演而迷醉其间,形成讲与听的情感交融、良性互动。在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时,我根据中央领导讲话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反复提炼出三个“新”,让听众一听就懂,即“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四个全面”勾画了社会主义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图景。
再次,简繁适度,把重点讲透。面向基层党员干部的宣讲,必须把上级要求宣讲的重点内容与听众共同关心的话题有机统一起来,听众听起来才觉得“解渴”,才吸得住他们的“眼球”。同时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对宣讲的内容和重点进行适度的调整,决不能用一套讲稿简单地“一锅煮”。比如在宣讲新发展理念时,我首先从问题导向入手,讲清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引起基层党员干部对过去发展方式、发展手段的反思,增强他们的紧迫感危机感,从而自觉贯彻。接着重点讲贯彻落实创新、共享这两大发展理念中的具体举措。然后视单位情况而定,到经济单位,可重点讲经济建设的部署,到文化单位可重点讲讲文化建设部署。如果对基层不分对象“一锅煮”,会因内容太多而讲不清楚,听众对涉及不到自身的内容也不感兴趣。在“两学一做”宣讲中,讲党章时我就重点讲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和历史任务和基本路线、党员权利义务和党的纪律。对这些内容也不平均用力。把党的纪律与党纪条规结合起来讲。讲党纪条规则重点讲“对腐败要零容忍”,讲纪委执纪的四种形态,效果很好。
最后,旁征博引,把难点讲清。宣讲绕不开难点热点问题的化解。在基层宣讲,热点问题我不绕弯子,疑难问题我不打哈哈,坚持以理服人。揭问题一针见血,举实例小中见大,引领人登高望远看大局,诱导人转变观念辨是非。把握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解疑释惑,理顺情绪,“扶正祛邪、舒筋活血”,努力使每一场宣讲,似绵绵春雨,渗透进听众心田里;似谆谆叮嘱,刻在听众的记忆中。对大众进行理论宣讲,难点是讲透“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切切实实解开党员干部的思想疙瘩,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党员干部中有人觉得要少谈些主义,多干些实事。有人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不见摸不着。有人觉得有“四问”解释不清:马列主义还灵不灵?资本主义还行不行?社会主义还纯不纯?共产主义还能不能?弄清“四问”,增强“四个自信”,这就成为我们宣讲的永恒主题。我平时注重收集这方面的素材,每次讲的都是最新的观点、数据和事实,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越讲越新,越讲越有说服力。讲到这些问题时,我首先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棒”代代相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道路”铺在地上,“理论”写在书上,“制度”贴在墙上,看得见摸得着。接着,着重剖析当今资本主义产生种种危机的制度原因,将欧美、印度和中国进行制度比较,以事实为证,提出当前他们深陷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其祸根在于他们自我标榜为“历史的终结”的资本主义民主竞选体制和选举制度。这样的宣讲才是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的,才能大气磅礴,激情奔放,令人折服。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大众的教育、感化的单向运动,更重要的要以大众来“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用大众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它应该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运动。作为理论宣讲者,一定要始终坚持汲取基层创新的丰富养分,把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生动丰富的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只有经过这一“化”,理论宣讲才能够真正做到上情与下情贯通一体,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听众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系如皋市人大党组成员,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许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