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唱运河

——行走中国大运河江苏段
发布时间:2017-11-2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陈 渝    

从绵延不断的燕山脚下,到翠色欲流的西子湖畔,中国大运河串起了连通五大水系的文化遗产带。大运河这条文化线路遗产用它独特的方式铭记了千年岁月积淀的密码,承载着沿岸城市盛衰的记忆。可以说,一部运河文明史就是一部运河城市发展史。这种线性区域内聚集了大量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带动江苏八个设区市的文化交流交融,牵起世代栖居在大运河流域的民众的万缕乡愁,牵系薪火传承绵延不绝的千年文脉。

徐州:黄金水道金三角

千年运河百道弯,黄金分割在窑湾。

京杭大运河横贯徐州南北,徐州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夏兴、大沙河及微山湖。复杂的水貌孕育了徐州丰富的水文,多样的水态赋予了徐州便利的水道。徐州自古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昔日楚汉争雄留下了人杰地灵的美誉,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则带动了商业蓬勃的生机。

在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就是被称为“大运河的黄金拐点”的古镇窑湾。窑湾与宿迁、睢宁、邳州三市县一水相连,素有“鸡鸣听三县”之描述。早在东周时期,窑湾属于钟吾国辖地。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经过窑湾,唐朝时开始建镇,1300多年历史人文积淀深厚,便利的水运交通促进商贸繁荣。窑湾古镇处于南北运输的航程中点,南来北往商船均要在此停泊,中转物资,或休憩、补充给养。

世界上有10个国家的商人和传教士曾经在窑湾建商号、教堂,经商传教,全国有18个省的商人曾经来此设立商会,筑店经营,一度呈现出“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的盛况。明末清初时,镇上请人按照九宫八卦进行规划,初期街边的建筑达8180间,鼎盛时曾有一万多间,十多座庙宇寺堂,故有“黄金水道金三角”和“小上海”之称。

大运河带来商贸的繁荣,也让苏北鲁南的文化在此交融交流。琴书《打蛮船》极具苏北鲁南特色,传说《十大巧女》颇具江南风味,皮影戏为正宗山西韵味,巡街打更、抛绣球、茶馆扬琴、水龙会等各具地域特色。这些民间文艺作品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增添了古镇的文化韵味。

宿迁:第一江山春好处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泗水,就是中华古老传说中大禹治九水之一的河流。西汉泗水国曾经在泗水边繁荣兴盛,泗阳就是古泗水国的都城所在地。泗阳现属宿迁,自古就是运河上重要的漕运要冲。

北倚骆马湖,南临洪泽湖,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大运河奔腾南下,流经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泗阳县与宿豫区、宿城区。宿迁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

宿迁自古钟灵毓秀、昌盛富庶。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乾隆每次到宿迁,停车驻跸在皂河镇。皂河原是发源于山东郯城墨河的支流,南入京杭大运河,因水底土色发黑而得名。

历史上的乾隆行宫就坐落于皂河镇大运河畔。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五次停留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

淮安:淮水东南第一州

“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白居易的《赠楚州郭使君》这首诗点出了淮安这个运河之都的地位。

淮安,据《史记》载,在夏朝即有“陆则资车,水则资舟”之便。东周时的“善道”,秦朝修的“驰道”,都经过淮安境内。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古邗沟,沟通江淮。长江流域的军旅乘船北上,到淮安下船后上车马;黄河流域的军旅乘车马南下,到淮安下车马后上船。“南船北马”,淮安作为交通枢纽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千年实践的既成共识。

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此前的运河开凿,均以军事为主要目的,隋炀帝即位后,开凿了自洛阳经淮安至扬州的大运河。唐初,淮安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逐渐发展成为运河沿线的一座名城。

明清期间,由于淮安段运河的疏浚,漕运重新兴起,“南船北马”的局面再度形成,清江浦的石码头因被称为“九省通衢”而名扬全国。大运河不仅串联了码头古镇、清江城、河下古镇、楚州古城,而且也见证着水文变化给城市带来的变迁。丰富多样的水文、熙来攘往的商贸让淮安的文化博大精深、积厚流光。古代淮安人对富庶精致生活的追求使得淮安成为淮扬菜的故乡。淮扬菜“油而不腻,酥而不烂”。大运河、淮河、洪泽湖等水网密集,水丰草肥,水产四时不绝,给淮扬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淮扬菜被选定为国宴上所用菜肴。淮扬菜代表作——“软兜长鱼”率先登台,被人们誉为“共和国第一菜”。

扬州:千里长河第一锹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1800公里长的京杭运河的第一锹,是在扬州开挖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扬州是与运河同龄的一座城市。

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水利枢纽的重要地位给扬州带来了繁盛。唐代,扬州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商贾云集,店铺栉比,一派热闹、繁华、喧腾的景象。元明清三代,扬州作为水运枢纽之地、南北漕运的咽喉、中部省区食盐供应的重要基地,也一直处于繁荣与发展中。

商业经济的发达还促进了扬州文化在清代的繁荣。扬州学派名扬天下,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声名卓著,汪中、焦循、阮元也都建树卓绝。

在扬州古运河沿岸,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故道,后世祭祀夫差而建造的吴王庙,隋炀帝陵寝,隋炀帝宫殿迷楼故址,由隋至清北来进入扬州的第一个码头、中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港口茱萸湾古镇,唐代最繁华的商业街东关街以及渡口东关古渡,鉴真东渡的出发地古运河码头,还有反映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古湾头闸、水斗门、龙首关(钞关)遗址,明代古塔文峰塔及附近的宝轮寺,清代的龙衣庵,驰名古今中外的瓜洲古渡、瓜洲城,这些都记载了扬州往昔的繁华,见证了大运河带给扬州的魅力,生成了千年前传统农耕文化向城市文明转变中的密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镇江:灯火沿流一万家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张承吉在《题金陵津渡》中提到金陵津渡,就是今天的西津渡。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全长42.6公里,是运河历史上最早开凿的地段之一。运河沟通南北,舟船频繁往来,镇江长期以来形成了大量的港口和码头。其中最为出名的是西津渡。西津古渡是千年来镇江港口型经济发展的见证。六朝时期,在镇江转运的物资有米谷、布帛、丝绢、海货、青瓷、金银玉器等。隋唐以后直至明清,江南漕粮、贡赋、丝绸等物资也由此转道北运京师。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每次都到镇江,可见镇江在封建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分量。当时漕运最为繁盛之时,舟来人往,蜂拥繁忙。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经过大运河镇江段时,也感叹道:“舳舻传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

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碰撞,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互补,楚汉文化与吴越文化的融合,使得镇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雅俗兼备,异彩纷呈。《昭明文选》《玉台新咏》《文心雕龙》大放异彩,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1000多年,葛洪的炼丹术配方是现代火药的原始配方。镇江虽然名为江南历史名城,但无论在物质生活、风俗习惯、语言还是在文化特征上都明显带有北方的特征,性格上除有南方人的特点,更带有北方人的爽直;农田耕作,不仅种植水稻,也大量地种植粟麦。可以说,深受运河带来的北方文化的影响,镇江是座位于江南的“北化”痕迹鲜明的独特城市。

常州:东南无与常匹俦

运河的形成和演变,改变和影响着常州的水利交通面貌。隋炀帝大业年间,运河贯通后,常州上通京口,下行姑苏,成了“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

运河积厚流光,常州俊采星驰。南北朝时,涌现出萧道成、萧衍、萧统、萧纲、萧绎等一大批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学者等。唐朝,又有常州出的第一位状元、获“萧夫子”之称的萧颖士,山水田园诗人“储王”储光羲,“诗伯”戴叔伦。两宋时,常州考科兴盛,中试人数之多令朝野震惊,赢得了“儒风蔚然,为东南冠”的美誉。宋朝319年,常州考取的进士多达674人。明清两代,常州文风尤劲。清代,常州产生过5个重要的学术团体——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学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常州学派”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史、政治史、学术史的发展走向。钱穆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常州之学,乃足以掩胁晚清百年来之风气,而震荡摇撼之。”

常州运河边的红梅阁、袈裟塔、烈帝庙、龙山塔、南城寺、青城寺、塘桥白塔、文明寺等等,记载和诠释着常州人的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审美情趣、艺术品格,传递城市密码,续写常州文化。

无锡:路入梁溪水驿纡

“草虫幽咽树初团,独系孤舟夜已阑。浊浪势奔吴苑急,疏钟声彻惠山寒。”

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清名桥是无锡城中现存唯一的单孔石拱桥,横跨在古运河的南头。此桥原叫清宁桥,始建于16世纪明万历年间。它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耀的两个儿子太清和太宁捐资建造的。这座石桥在清康熙八年(1669)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间改名为清名桥。因为道光皇帝的名字有“宁”字,为了避讳,所以将“清宁”改为“清名”,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

桥之所在,也是古运河与泰伯渎的交汇之处。泰伯渎得名于吴太伯(泰伯)。商朝末年,周族部落首领古公父想把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出于对父王的忠孝,为了避开王位,在无锡梅村,建立吴城。泰伯被尊称为“吴太伯”。为了田地灌溉的需要,泰伯带领当地人民从梅里(今无锡市东约15里)开凿了一条横贯无锡东乡的人工河道。这条人工运河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当地人民为了纪念泰伯的恩德,把它命名为“泰伯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公元613年,京杭大运河贯通以后,无锡段运河发挥了交通上的重要作用,成为南北运输的大通道。1888年,清政府实施“南漕北移”的措施时,把无锡作为南方一些省县漕米的起运点。当时,各省县常年派人住在无锡,采办漕粮。据史料记载,当时无锡的仓储大米每年都达到130万石以上,从而粮食业成为无锡的百业之冠。

苏州:诗里枫桥最有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让苏州的枫桥一举成名。千百年来,凡来苏州游览的人,都要到枫桥感受渔火钟声带来的诗意。枫桥,曾经是古代水路交通要道,明朝时,枫桥一带是商业繁荣之地。

自隋唐大运河疏浚后,原本水网密集的苏州不仅毗邻太湖,更处于江南运河与娄江(今浏河)的交汇处,拥有内河航运与海上交通的便利条件,是江南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下,给苏州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到了唐朝,苏州已有江南粮仓之称,成为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古城现有河道35公里,在城区内有桥1153座,是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有东方“威尼斯”之美誉。

昆曲就是从运河水路走向了全国。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一带,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明清时代代表了中国戏曲的最高水平。它那曲折婉转的唱腔,笛琴和鸣的伴奏,严丝合缝的表演,在中国历史上掀动了民族集体审美的波澜。万历年间昆曲的影响已通过水路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再以后,沿运河走向北京,沿长江走向全国其他地方,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剧种,并形成了地域性的风格,如川昆、浙昆、苏昆、北昆和沪昆等。

大运河江苏段不仅仅是南北乃至古代中国与世界发生联系的重要桥梁,也是潜藏在深层次的文化河流。它不仅直接串联起南北,也由于沟通了黄河与长江,从而间接地连接起更为广阔的地域空间,串联燕赵文化、中原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促进几大文化交融交流,对中国文化大格局的形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穿过漫长岁月的河流,沿着空间地理意义上的大运河,挖掘与重建这八大城市曾经的繁华与梦想,寻觅构建大运河文化共同体的契机,开启文化记忆的密码,充实运河城市的文化底蕴,培育当代运河城市精神,发展运河城市的文化生产力,共同构建一条有着蓬勃生命力的文化河流,是江苏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使命。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