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战略目标

发布时间:2017-11-2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刘旺洪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确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确立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为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报告的重大创新之一,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这就是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内涵,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时代的战略安排。

报告明确了到二〇五〇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明确将建设“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内涵,描绘了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开始了建设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提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任务。1964年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21世纪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不断深化,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的最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创新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实践指导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报告根据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最新判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准确把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进而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二〇二〇年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目标引领未来,目标催人奋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宣言书,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冲锋号,也吹响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军号。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党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南京审计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丁和平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