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7-11-2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明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这次大会对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

一是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进行了新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重大判断是在新中国成立68年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能力和信心基础上做出的判断。这个历史方位的判断,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行了新定位。1956年,党的八大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党的八大国内主要矛盾表述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这个表述在改革开放近40年后的今天,已经不太符合我国的实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定位,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以及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紧密结合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牢牢把握和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实际,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和实践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三是对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新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的新设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前景,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我们深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的确立意义重大。可以说,新目标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对统一全党意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新目标的确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更加彰显,人民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这对于我们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是对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进行了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和基本方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这个新思想牢牢把握和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五是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新要求和新举措。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新要求和新举措,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不知还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这就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四个意识”,按照已经确定好的时间表、路线图,善于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丁和平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