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拉贝日记》:南京大屠杀记忆的世界表达

发布时间:2018-01-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陈 渝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80年过去了,淋漓的鲜血和沉重的伤疤仍在历史的尘烟中警示着和平时代的人们。

今年12月13日上午,国家公祭,举国哀思。当晚,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省演艺集团联合打造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在江苏大剧院首演。这部根据德国友人约翰·拉贝记录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日记创作的歌剧,用国际化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进行了对那段惨案的集体记忆的呈现,缅怀了遇难同胞,表达了中国人民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美好愿望。

以史为据,呈现历史真相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1938年,《群众》刊发了文章《杀人比赛》,揭露和痛斥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文章举了日本法西斯分子向雄和野田开展杀人比赛的例子,叙述了他们第一次以谁先杀死100人为胜,第二次以谁先杀死150人为胜的残暴行为,强烈地抨击了日军的暴行:“像这样的以杀人为儿戏的野兽,真是天下所稀闻,古今所未有!这些疯狂的魔鬼们,不仅在南京是如此,就是在别的地方,也是如此,不仅对中国同胞实行这种残酷的屠杀,就是对于各国驻华的侨民,也是践踏蹂躏,无所顾惜。他们简直是要把我国美丽的田园城廓,削为平地,把我们优秀的中华同胞,完全埋葬在血泊之中!”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群众》发出强烈呼声:我们要坚持抗战,不抗战就不能活;为了民众的安全,为了民族的生存,必须抗战到底。

弹孔清晰,白骨犹在,砚上的墨尚未干,心上的伤仍在痛。80年前,《群众》记录下侵华日军当时的暴行,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战到底的决心;80年后,歌剧《拉贝日记》在舞台上向观众再次呈现了历史的真相。

1996年12月12日,纽约洲际大饭店的新闻发布会上,顿茵哈特夫人向各国记者展示了她外祖父拉贝当年所写的2117页战时日记。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1937年9月至1938年4月期间,拉贝在自己的住宅后院和办公室里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人,使得他们幸免于难,不仅如此,他被推举为国际安全区主席,主持安全区的难民保护工作。他与其他二十几位外国友人一起,在只有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拯救了25万人的性命。然而,他发现微薄的力量无法改变屠杀的暴行,被迫在1938年2月离开南京。5月2日至5月25日之间,拉贝在德国外交部等多处作了五次演讲,用大量的事实和证据向人们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歌剧《拉贝日记》用理性的视角,不仅揭露战争的残酷真相,也在舞台上反映了国际友人保护南京人民的真相。约翰·拉贝毅然扛起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重担,明妮·魏特琳用单薄的身体努力保护学生和百姓,约翰·马吉用相机记录下日本兵的残暴,为屠杀事实提供铁证。歌剧中,誓死守卫南京城的黄上校、声声呼唤死去亲人的小男孩、身中37刀痛斥魔鬼暴行的李秀英……这些历史人物,在音乐声中迸发出最强烈的呼声,直抵每一位在场观众的内心。

感恩援助,强化历史记忆

在伤与痛的历史拐点,需要记取的是人们在困境中抱团重生的力量。

在呼啸的枪炮声中,在尸骨遍地的金陵古城,拉贝用充满激情而又冷峻的笔触逐日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拉贝的目光局限在安全区之内,他对日军暴行的抗议是建立在国际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然而,历史的真相不仅仅是舞台上的局部展演,更应该烙在人们记忆中。

《拉贝日记》记载:“炸弹多数落在安全区平民的头上,挤满了平民的火车和仓库,受到日本人最为猛烈的轰炸……”歌剧《拉贝日记》中,无差别的轰炸让南京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人心惶惶不安。拉贝当时在中国已经生活了27年,早已经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明妮·魏特琳也是在南京工作时深深爱上了美丽的南京。他们一起设立国际安全区,试图在战争中尽最大的努力保护这个美丽的城市。而当这个城市的宁静被打破,这片美丽的土地被战火烧成焦土之时,人们活在浩劫过后的巨大恐惧中,他们积极组织救援力量,筹集粮食、煤炭,筹集钱款,鼓楼医院内的威尔逊医生为拯救异国的每一个生命废寝忘食,魏特琳竭力护卫着每一个女性的尊严和权利。在血腥屠杀的记忆中,仍让人看到什么是真正的爱、牺牲和人道主义。歌剧中,魏特琳对家破人亡的小男孩说:“你的国不会亡。”对一个孩子来讲,这是给予了重新生活的莫大信心。

歌剧落幕时,众人表达了对以拉贝为首的拯救者的感激,颂扬了在浩劫之中展露的光辉人性。在1938年回国后,拉贝多次演讲,发表文章,揭露日军暴行。他那充满正义的举动却遭受了德国纳粹的不公正待遇。1945年战争结束后,拉贝全家生活困窘不堪。1948年初,这个消息传到南京,当年受到拉贝庇护的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南京参议会还成立了救助拉贝劝募委员会,拉贝两次复函,表达感激之情,并说南京人民的友好支援,使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牢记使命,不忘圆梦中华

在时间洪流里,无论是权威记载还是个性化记录,都发挥了难以替代的力量。重温历史文本,感受苦难岁月,建构抗战记忆,是为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我们在遭遇民族浩劫之后,重新自强的过程就是激活生命力、找回自信的过程。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一个无法忘却的惨痛伤疤,浓缩着中华民族在大半个世纪以来,被各国列强欺凌的巨大苦难和民族怆痛而支撑人们在战争废墟和心灵废墟上重新站起来,这需要万千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携手并肩自信自强。

真相不容掩盖,记忆不容亵渎。歌剧《拉贝日记》用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展现历史记忆,在内容上超越《拉贝日记》文本本身,在情感上唤起对历史人物的纪念、理解与感恩,客观地把中国人的伤痛展现给世界,给日本右翼势力极力掩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真相“昭雪于天下”的机会。直面惨痛的历史,直面苦痛和屈辱,更能催生我们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构建抗战记忆,直击历史虚无主义,最重要的是突出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和统一而走过的艰辛历程,了解中华民族在最危险时刻进行的伟大斗争,体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中国人民用血肉筑起的长城,让《拉贝日记》中的国际人道主义光辉得到彰显,让尘封在历史中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战的光荣与伟大得到永远的纪念。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尊重历史真相,构筑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一种对历史的道德责任。《拉贝日记》所展示的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以及国际援助的人道主义精神,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平的重要意义。这也是歌剧《拉贝日记》的重要价值所在。勿忘国耻,是为了更好地自立自强。牢记教训,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平。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坚守使命,是为了更好地继续前行。国家公祭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