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充分彰显出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定力。“四个自信”浑然一体、有机融合、辩证统一。其中,制度自信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坚持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制度体系的自信。总体上看,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政治制度挑起自信的大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制度自信的谱系中,政治制度自信居于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所以不断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一个关键性原因就是,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对政治制度的自信,是我们在坚定制度自信过程中要时刻把握的基准点。
经济制度夯实自信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历了不断变革、逐渐完善的过程,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不断革新、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实践证明,这是我们结合基本国情找到的适合当代中国发展、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最佳经济制度。过去,依靠这一制度我们的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为世界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未来,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我们还要坚持这一制度,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法律制度构筑自信的保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是近些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鲜明特征。同时,对法治的尊崇和实践,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执行力和生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和强有力巩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当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让法律规章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
社会治理制度彰显自信的活力。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关乎民生福祉,关乎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党对社会治理的认识和部署总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到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再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既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也彰显出治理实践不断取得的新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制度既提供稳固社会秩序又激发社会活力,我们有理由自信也需要自信。
坚持制度自信是一个永恒的重大课题。当前,需要从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增强制度执行力和提升制度绩效等方面下功夫。
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是否健全,是影响制度自信的最大变量。在一个制度体系残缺不全的国家,很难让人们树立起对制度的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四个伟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同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比,已有的制度体系仍然存在不科学、不连续、不配套、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因此,我们既要充分认识依靠制度优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要不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特别是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让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是其基础,但不是全部。无数事实证明,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牛栏关猫是不行的!”这说明,在坚持制度自信的过程中,必须革除只重视制度数量而忽视制度质量的问题。要通过搞好配套衔接,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让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努力增强整体功能。
提升制度绩效。制度绩效就是指制度实施的效应、效果和效度,即制度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一个制度之所以能够获得社会成员的认同,首先就在于它是有效的,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满足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需求。否则,它不可能获得社会成员的信任和支持。可以说,一个制度彰显的现实绩效是社会成员对该制度持以信任的基础和前提。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绘就了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的“中国轨迹”,创造了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中国奇迹”,书写了破解各种改革发展难题的“中国答卷”,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极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绩效。立足已有的基础,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从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制度体系的系统优化、培育良好的制度文化、积极回应群众诉求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制度绩效,让良好的制度绩效巩固和彰显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