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8-01-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基于我国阶段性发展特征作出的重大判断,准确理解这一判断,需要从现实的、理论的、实践的三个维度进行把握。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依据

准确研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牢牢把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这一主要矛盾,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的八大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时隔36年后,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改革开放近40年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历史必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社会整体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表述已经不符合实际。从人民需求的角度来说,在告别了短缺经济后,人民需求的层次和内涵都有大幅提升,既对物质文化有需求,同样也对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只讲“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内涵

十九大报告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时代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当前我国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要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意义,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内涵。

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各区域、各领域、各群体发展差异比较大。比如,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在生产力、整体面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距;有的领域拥有全球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有的领域则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领域之间表现出跨时代的差异;在人群分配方面,富裕人群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差别巨大。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的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同时,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学习领会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时,必须把握好“变”和“不变”之间的“辩证法”。

基本国情是从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本质的社会性质角度来定位的,随着国家的发展,基本国情会出现阶段性的局部变化,但是发生根本转变很不容易。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只出现过一次根本变化,那就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转变,大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起码也会有“上百年”的时间,只要这个任务没有完成,我国的基本国情就不会发生变化。这是所谓“不变”。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阶段性定位,也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是比起基本国情,则相对容易变化一些。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论断,但这种矛盾仍然是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只不过这种供需矛盾从“需求短缺型”向“优质不足型”进阶,这种变化的确关系重大,对我国未来政策的制定、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提出有深刻影响,但仍然不足以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也就是说,矛盾转化的论断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并没有跳出这个基本框架。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蕴含的重大发展机遇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全局性的、历史性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这种全局性、历史性变化,给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要有问题导向意识,什么问题来了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矛盾问题突出,就集中力量解决什么矛盾问题。问题倒逼改革,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用改革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充分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还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充分看到其中蕴含的重大发展机遇,抢占先机,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寻找发力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实现突破。要从人民需要的层次提升中寻求机遇,避免重复的低品质的生产,布局更多个性的高品质的产品结构;要从人民需要的扩展中寻找机遇,对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更为多样、多层次的选择。要从发展不平衡中寻找着力点,运用系统思维改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领域之间、人群之间的不平衡现状;要从发展不充分中寻找着力点,使社会生产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复杂、分工更合理、供给更有效的方向推进。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