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人心的雨花英烈精神——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发布时间:2018-03-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邱 湘    

南京雨花台,落花如雨;雨花台烈士陵园,群雕叠阶。这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殉难地。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一大批的优秀儿女在这里壮烈地牺牲,用生命为新中国的诞生铺平了前进的道路,用热血铸就出一种时代精神——雨花英烈精神。

“见人见物见精神”。2018年1月5日,经过9个多月的改陈布展,升级后焕然一新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此次新展陈不仅使得一批本来“只有名字”的烈士事迹得以丰满,还让262件革命文物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向每一位游人默默诉说90余年前雨花英魂们与河山共存的壮烈故事。

不忘初心,传递信仰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雨花英烈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杰出代表,是党的伟大初心的忠诚坚守者和英勇实践者。从1927年至南京解放,多少革命志士为理想为革命慷慨就义,用壮烈的牺牲、凛然的大义传递信仰的力量。

走进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视察江苏期间讲的那段话:“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序厅入口的正前方,巨大的金属艺术字“信仰的力量”从主题墙上方“直冲”而出,彰显气势磅礴的精神力量。主题墙下方的前言文字,均以传统的掐丝技艺制作而成,辅以灯光的映照,仿佛红色记忆在笔划的曲屈转折间闪亮。在序厅内,矗立着12座白色石材丰碑,其中10座丰碑镌刻着已知姓名烈士的名字,2座为无名烈士纪念碑。这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共同的内核,就是信仰的力量。

在革命低潮的危急关头、在身陷囹圄的考验面前,这群革命先烈从未动摇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必胜信念,并为之战斗不息,直至献出生命。牺牲在雨花台的革命烈士在信仰给予的力量的支撑下都交付了各自严肃认真的人生答卷。他们很多人出身于富裕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当中不乏留洋博士,却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事业;他们中的许多人用青春书写了这道人生大题的答案,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0岁,最小的才16岁。

穿越时空,追寻不朽的丰碑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年份算起,90多年的时空变换,留存于世的相关史料所剩无几,能够寻到的烈士后人也日渐稀少。然而,对“雨花英烈精神”的挖掘、研究与传承始终绵延不绝,不断砥砺出震撼人心的理性力量。正是这样的追寻,才使得雨花英烈们的精神丰碑更加清晰、巍峨。

在此次展陈中,新增了5位烈士——赵文秀、谢曦、李林泮、顾浚、于以振的生平事迹。此前,这5位烈士,有的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名字,有的尚不能确定身份,不为人所知。比如于以振烈士,曾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但长期以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烈士英名录里只收录了“萧炳生”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萧炳生”就是于以振烈士。此外,新展陈新设了6个场景,分别以恽代英、邓中夏、罗登贤、许包野、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北平五烈士等烈士个体或群体为原型,再现了一段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上下求索、前仆后继、舍生为民、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

人生最大的考验,莫过于生与死的抉择。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雨花英烈们慷慨激昂,留下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人生绝唱”——“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牺牲时年仅36岁的恽代英的“绝命诗”;“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是属于我们的!”这是邓中夏在临就义前给党组织留下的最后一封信;“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许可以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一个小时;万千同仁牺牲生命,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这是曾经留学法国和德国的许包野在临刑前的遗言。

长眠于雨花台的烈士们,他们的一生,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叠合;他们的人生故事,映射出中国现代史的脉络;他们用鲜血染就了不灭的红色记忆,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交互体验,凸显精神的震撼

幽暗的囚室中,一束光透过铁窗照到邓中夏的床上;弹痕斑斑的刑场上,北平五烈士英勇就义前的背影被囚车灯光拉得很高;监狱中,史砚芬留下的绘有向往光明的插图手札……丰富的展陈内容,新颖的展陈形式,多维度地呈现历史情境与人物事迹,实现了传统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凸显了以“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内涵的雨花英烈精神。

缅怀厅,陈列着9件烈士遗物雕塑,有郭纲琳在狱中用铜钱磨制的“永是勇士”铜心、陈子涛主编革命刊物《文萃》时使用的公文包和冷少农在担任印花税督催员时使用的算盘等,可感应客流燃起奔腾的“火焰”。家书厅,墙面上的一封封烈士家信,字里行间潜藏着英烈们心底最为真实的悲欢喜乐和理想情怀。配备的“朗读亭”互动体验区,参观者可诵读雨花英烈家书,并存储成音频文件,与英烈们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长夜群星、璀璨天地”展馆,用灯箱形式集中展示一整面墙50位烈士的生平事迹,仰头可看到LED灯营造出的“漫天星光”,象征每位烈士所散发的信仰之光,闪耀在漫漫长夜,照亮革命道路。“未来之梦”展厅,以黑白影像为主基调,将恽代英烈士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其发人深省的话语交织叠映,静静诉说着一位杰出的革命者探求真理、实践理想的生命轨迹,发人深省、启迪冥思。

不仅如此,展馆对一些烈士个体或群体的图片、遗物、话语、故事等采取了组合设计,将它们设置于同一区域或同一展柜,取名“精神之盒”,寓意英烈精神之核。在这些全新设计的陈列空间中,主题、光影、精神和音乐渲染合为一体,注重交互体验,意蕴无穷。

从大革命时期到雨花台牺牲烈士最多的土地革命时期,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展陈覆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历程,展现了英烈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献出生命、在党的困难时期艰苦斗争、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坚守光明的波澜历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雨花英烈们短暂的生命之光像支支红烛,照亮了沉沉黑夜的旧中国,也照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道路。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