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亚明:对待人才要允许冒尖

发布时间:2018-03-09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朱维宁    

人才问题是关系一个国家兴衰、一项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匡亚明,始终把人才问题视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头等大事,进而考虑高等学校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允许人才冒尖”等观点,鼓励年轻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1956年,时任吉林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得知本校年仅27岁的讲师高清海,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与学界权威人士商榷的文章,反响较大,且他在同代人中教学效果显著,科研成果较多。一贯强调依靠教师办学,又特别欣赏年轻人敢于创新的匡亚明,看到高清海才华出众,特别是考虑到要在学校创建初期形成一个鼓励青年教师奋发向上、推动新生力量尽快成长的氛围,决意破格提升他为副教授。为此,匡亚明详尽地审阅了他的学术成果和教学水平,并找到本人了解情况。经过调查了解后,胸有成竹的匡亚明在校委会上作了认真的介绍和推荐,得到校委会的通过。但公布之后却在校内引起轩然大波,意见纷纭,有人甚至写信给教育部。教育部为慎重起见专门派人到学校调查,并请校外专家评审高清海的科研成果,提升的事一时耽搁下来。匡亚明亲笔给杨秀峰部长写信说明情况。他说,在人才的选择上我不赞成论资排辈。对待有能力冒尖的人才,不应该像剪冬青树参差不齐新生枝条那样,“喀嚓”一下剪平了,要允许冒尖。任何时候对人才“一刀切”都是违背规律的,即使到了“人才大众化”的共产主义,也还是有拔尖人才的。后来教育部同意了学校的意见,批准高清海晋升。然而,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提拔这种现在并不鲜见的做法,在那个时代却引起种种非议。匡亚明斩钉截铁地说:“谁拿出同样水平的文章,有同样的教学效果,我们照样会提!”

为了年轻教师的成长,为了营造青年教师迅速提高的有利环境,为了学校的发展,匡亚明煞费苦心,蒙受了很大的压力。在匡亚明当校长期间,凡评审职称或评定工资,只要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即使年资不长的同志,往往也能得到晋升。从此,吉大有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传统。高清海虽也经过一段坎坷的路程,但始终奋发不已,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哲学创新,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绩,著作多次获得国家奖项。他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家遴选的首批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首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培养了近百名博士,并于1982年担任吉林大学副校长。

1996年底匡亚明去世,高清海十分悲痛,他说,人的生命很有限,生命创造的价值则是无限的,匡校长的生命仍然健在,就存在于他为我们留下的思想、著作、人品、风格,以及包括我在内的我们这些后继者的生命中。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匡亚明几十年前关于人才的许多观点,对于今天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