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苏军”的担当展现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8-03-09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范小青    

名家简介:范小青,江苏文学界领军人物。1955年出生于上海松江,苏州人。1978年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1980年起发表文学作品,以小说创作为主。已出版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300余篇,电视剧100多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女同志》《赤脚医生万泉和》《桂香街》,中短篇小说《城乡简史》《我们都在服务区》《像鸟一样飞来飞去》,电视剧本《费家有女》《干部》等。其写作擅于用细腻平和的笔触娓娓诉说普通人物的喜怒哀乐,在平淡的叙述中带给读者阅读的韵味。

 

文学体现思想、学术、宗教、道德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内容,具有强大的容量,是重要的文化承载。文学能体现一个地方文化的水准和特点,江苏的文学就在文化软实力中承担了该有的分量。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努力创作出更多体现江苏特色、代表江苏风貌、具有江苏风格的文学精品,用更多扛鼎之作成就江苏文学事业的新辉煌。

“文学苏军”群星灿烂

江苏是一个文学大省,从文学队伍、文学作品来说,都是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阵。在全国各大文学奖项中,江苏作家都名列前茅,“文学苏军”有口皆碑。而且江苏文坛有个特点,就是人才比较整齐,作家队伍稳定,整体实力较强。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上,老中青三代作家勤奋低调、执着开放,创作出门类齐全、风格多样的作品,成果丰硕,影响广泛。

文学对人心灵的滋养、素养的提升、知识的增长,都有着很大的作用,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在如今这个浅阅读盛行的时代,喜欢读纸质书的人已经不多,纯文学创作已经处在边缘地带。很多人情愿去看粗制滥造的电视剧,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个短篇小说。纯文学如何拥有更多的读者?不能是简单地转向网络文学、青春文学、类型文学,而是要提供更好的作品给读者。当然,这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如作协可以为文学创作者营造良好氛围、提供互动平台,让作家在孤独写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温暖。

为此,2016年我们组织了江苏十作家进京展活动,在北京举办“江苏当代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整体推出江苏十位著名作家,在文坛引起热烈反响。这十位作家以50后、60后为主,包括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苏童、叶兆言、周梅森、储福金、毕飞宇、鲁敏、叶弥等,是江苏文坛的中坚力量、被人们公认的文学苏军领军者。2017年,“文学苏军新方阵”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推介了十位创作成绩优异、后势成长性较大的70后、80后作家,涵盖小说、儿童文学和诗歌等领域。此外,还有一个“江苏文学新秀双月谈”活动,选取十位更年轻的80后、90后作家,通过对他们作品的研讨推动江苏文学新人成长。这些年轻的70后、80后、90后作家,是江苏文学后继发展的新力量。

社会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让现在从事传统文学创作的年轻作家的社会影响,再无法和老一代的作家相比,他们的声音在社会上很小。有许多年轻的优秀作家,即使在文坛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甚至获得了大奖,但社会影响还是不够。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做一些工作,让从事传统文学创作的年轻作家更多地走向社会、被人知道。做好文学苏军、文学新方阵、文学新秀三个层次的推介,也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背景下,让文学被更多的人了解,让传统文学独特的魅力能够传承下去。

文学写的是生活的味道

江苏作家的创作,继承了老一辈作家关注民生、关心社会的传统,很接地气。从40后、50后、60后作家,到70后、80后、90后作家,不管他们的写作题材如何丰富多彩、写作手法如何繁复多变,但基本上都走的是现实主义的路子,都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当然,在关注现实这个大的前提下,江苏作家也有一种现代意识。因为我们的写作不是记录式的,不是说现实中发生了什么故事,我就把它记下来,那应该是新闻的作用。而且现在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这么发达,它们发布的有些故事比作家写的还要好看得多。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江苏作家是很警醒的,我们要想着怎么样从现实生活中深入下去,同时又要拔出来,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及问题。否则的话读者会不满意,仅仅写一个故事,那读者看看生活当中的故事就足够丰富了。因此,江苏作家的现代性就体现在他的故事的言外之意,我说一个普通故事,但这个故事里包含着很多现代社会的特点,会引人深思。

江苏作家还有很强的文学担当意识和时代意识。举例而言,毕飞宇获茅盾文学奖的《推拿》,就是从生活中来的。他曾经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工作,这是为残疾人培养老师的学校,因为学生的实习、见习工作,开始和残疾人交往。后来因为经常到推拿中心做理疗,和许多盲人成为朋友,真正走入这个群体,从而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推拿》可以说是第一部完整地写盲人生活的小说,在中国文化画廊中是比较少见的。这就是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注,为他们代言、帮他们说话。再比如苏童的《黄雀记》,以少年视角揭示生活世相的内核,展示人物命运背后的时代变迁,做到了历史和当下的紧密结合,里面的人物非常打动人。还有周梅森,长期在政府机关挂职,关注政治题材、百姓生活。为了写《人民的名义》,特意到监狱里与落马官员开座谈会,和在职官员开讨论会,从而最大限度写出了真相,写出了反腐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它深刻的社会内涵。这些都说明了,作家的写作离不开这个时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

我本人的《桂香街》也是这样。常州“最美小巷总理”许巧珍的故事,让我不由得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刚刚当上专业作家时,到苏州的居委会深入生活的情形,由此触发了我对居委会干部这个群体的写作冲动。为此,我先后十余次到常州,面对面地和数十位居委会干部交谈,深入走访群众,终于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出了真实可信的人物。因为是时代的鲜活话题,所以有着浓浓的生活味道。读者看这部小说,不仅了解居委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能了解里面的百态人生。

作家的职责是发现问题

每个作家的兴奋点不一样,关注点也不同。我的小说关注的对象始终是社会最基层的人物,包括知青、小街小巷的人物、农民工、快递员等。曾有评论家开玩笑,说我的小说里“没有处级以上的干部”。的确,我就是对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感兴趣,非常关注、留心他们。这已经成为一种情结。

十多岁的时候,我跟着下放锻炼的父母一起到农村。在这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阶段,我从城里的孩子变成了农村的孩子,突然看到了大片的土地,看到那么多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触动特别大。那时,我和农民的孩子一样,整天不穿鞋子的。后来,我的目光就始终没有离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

从农村回到城市后,有一段时间,我开始观察进城农民工。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帮我们装修房子、送水;他们日夜站在小区门口,守护着市民的平安;他们怀着美好的向往来到城市,顽强地生活着……这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现象,所以我写了短篇小说《城乡简史》。我想通过小说提出一个问题:城市对农民工的理解、关注和帮助到底有多少?

最近几年,我关注的是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他们来自农村、乡镇或比较偏远的小城市,有一定的学历,他们过得也许比父辈的农民工优越一些,但是在城市,他们同样是最艰辛的一个群体。老一辈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目的很简单,赚钱寄回家造房子、给儿子讨媳妇等。但是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不光是打工赚钱,更希望像城市人一样生活。一位公司老总给我讲过一个现象:他们公司的保安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农民工,住公司集体宿舍。每个月的上半月,晚上宿舍里是没有人的,因为月初发了工资,他们就出去下馆子、K歌、看电影。到了下半个月,这些年轻人晚上就都在宿舍里待着,因为没钱了。这说明,年轻的农民工想融入城市生活,却还不知道怎样去做。他们的生存、生活,他们的未来、梦想,他们的生命质量,迫切需要有人关注。

可能作家解决不了问题,但是我觉得至少能提出自己的疑问、想法,引起大家来关注。于是,家电安装工、网络维修工、房屋中介、快递小哥等等,都来到了我的作品中。我打心底深处关心和关注着这群人,希望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文化自信需要不断建设

我觉得,文化自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很深厚,我们的文化自信应该是天生就有、毫不用质疑的,我们是有资格也有底气谈文化自信的,完全不必妄自菲薄。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也需要靠大家再建设,需要不断地往高处走。虽然我们有优秀的文化做深厚的、广泛的底蕴,但是在这个新的时代,还需要继续建设,让这种自信深入到每个人心中,而不仅仅是文化人在做,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要把优秀的作品,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的还是艺术的,传递给全社会的每一个人,让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这种力量。要把那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东西,通过更感人的、更真实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说教。这可能是我们文化也好、文艺也好今后发展的重点。

文化自信,要传下去,也要走出去。对于作家来说,怎么样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出去?我认为,首先作家的故事本身,一定得是中国的。我们也有些作家比较崇拜西方的文学作品,但其实最好的作品肯定是本土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包括现代性这个问题,很多作家都认为现代性在西方作家的作品里面,觉得必须要看卡夫卡、必须要看谁谁才是现代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都有现代性。虽然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平凡,没有惊涛骇浪,但是因为整个社会都是现代的,所以在这样的平凡、平常中,也处处都包含着现代性。当一个中国作家真正体会到这一点,他的中国故事才能讲出世界水平。如果他只体会到这个中国故事本身,而体会不到故事后面包含着的这个社会的现代性的话,他的作品就没有很高的层次。同样,如果你没有中国故事这个核,而只是照搬西方的写作手法,那肯定也不行,所以这两者的结合很重要。既有中国故事,又有现代性,这样才能跟世界对接起来,才能走出去。如果我们能通过现代的故事,把现代的生活写出中国的特点,写出现代性,那么走出去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中国故事、现代意识,我觉得是中国文学走出去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我个人认为,现在的中国其实是历史上最丰富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非常适合写作的时代。现在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写作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从生活当中感受到的东西,进行提升、艺术化。

在文学走出去方面,我们江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2017年举办的“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邀请众多国内外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等,开展系列的研讨、交流、阅读活动。由此让世界作家看到中国的历史新貌,让中国作家走向世界读者,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比如江苏文学翻译与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中华人文》英文杂志,向海外翻译、介绍江苏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推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建立了新的平台。当然走出去的路很漫长,我们目前的力度还不是太够,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翻译的问题。作品的翻译需要时间,要找真正好的国外懂中文的译者也很难。所以大部分作品的海外传播都会滞后,不能够很快走出去。这方面今后还需要花点力气去抓,怎么样变被动为主动,还要做一些工作。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