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正人心的“工程”

发布时间:2018-03-09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孙熙国    

理论要被现实激活

讲思政课就是要贴近实践。贴近实践需要授课教师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讲每节课之前,先要想到你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因为只有阐述的理论和问题连接起来,学生才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或者说理论一定要被现实激活,如果不被现实激活,学生会觉得这个理论和“我”无关,讲的理论一定要跟学生有关系。

在开展每堂课之前可以把待解决的问题列出来,这些问题应是学生关切的,实际上这些问题就是一个一个包袱,然后学生会对这个包袱产生兴趣,他就会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人的价值为什么是奉献?这就需要学生自己认为我的价值就是奉献,如何说服学生就是教师需要考虑的。

让学生觉得这个理论和“我”有关

讲思政课要贴近学生。贴近学生是指一定要理解学生的诉求,针对所授课程的内容,了解90后、00后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教师对学生的内心要足够地尊重,情感上要有沟通。说到底就是看教师是不是真的对学生有爱心,带着爱心来上课,把学生真心实意地看作自己的孩子。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要跟他说什么,怎么让他以后能够更好地立足社会,如何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发展本领,或者说怎么能够从物质世界中获取物质生活的能力,都需要给学生一种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正确想问题、做事情的一种方法。如果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课堂效果就会好一些。

结合现代科技实现思政教学

讲思政课要贴近时代。贴近时代就是你的授课方式一定要与时俱进,一定要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多媒体等结合在一起。对这些新的授课方式不能排斥。

怎么利用现代科技来实现你的授课效果?这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教师只能是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来更新你的教学方式,不能退回到原来的授课方式,那种授课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和时代一块前进,就会被时代抛弃,所以一定要与时俱进,和时代一起前行。

构建独特的教学话语体系

除了要贴近实践、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还有一点特别重要——教学话语的转变,或者说一定要建构起独特的教学话语体系。因为教学的话语和研究的话语,以及学科表述的话语不一样。有家寺庙帖有一幅对联其中一句写着“菩萨只说家常话”,正是这个意思。大家对家常话为什么感兴趣?因为家常话一听就懂了。专家说家常话就是把高深的理论让受众一听就懂。列宁有一句话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他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可见,一种高深的理论,以大家都能接受的形式,以老百姓的话把它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水平。

“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意味着理论大众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所以,怎么实现教学体系的转换,或者说教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这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考验,而教师如果把这个工作做好了,我觉得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