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新时代的学术自信

发布时间:2018-03-09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建华 高 静    

学术自信的内涵

“学术自信”的内涵,有个体与群体的差异。作为个体概念的学术自信,就是个体对自身学术能力的认知与评价,实则就是一种自我感觉。对于一个能够客观认识自我的人而言,学术自信就是一个自我努力与完善的过程,不需要外力的介入;对于一个学术自卑的人而言,学术自信是需要培养的;对于一个盲目自大的人而言,反为过度的学术自信所伤。在此意义上,讨论个体概念的学术自信,是没有多少学术价值的。因而,今天学界所讨论的学术自信应是一个群体概念。

探讨群体意义上的学术自信,必须在一定的语境,特别是比较的视野下思考问题。因为中国汉语言文学、古代史等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就代表全球最高水平,不存在所谓学术自信的问题。所谓学术自信更多的表现在政治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这一学科的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要解决现实问题。选择何种理论作为立国之本,这是中西方制度差异产生的原因,也是学术自信提出的现实意义。学术自信的背后其实是理论自信,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自信。

学术须研究真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学术研究是学界常识,但如何研究真问题却是很多学者力所不及的。在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缺少创新,以文件阐释文件现象非常普遍,实则是没搞清楚学术研究与理论宣传的界线,以宣传代替研究的现象非常普遍;应用研究缺少现实针对性,或者说,对策建议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上述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缺少基本的学术素养,缺少最基本的理论概括与抽象能力。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面临的问题可谓层出不穷,但如何辨别问题的真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学术研究的科学性。首先,需要厘清学术性与科学性的差异,前者强调言之有“据”,后者强调言之有“理”。所谓“据”就是所述观点有论据,而“理”是建立在“据”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它还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不能以偏概全。如在党史研究中,部分学者以大量的档案资料,特别是当事人的回忆文章为素材,把价值偏见融入逻辑推理,结果是以学术的形式放大革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看似言之有据的成果,问题就出在科学性上,表现为过分地关注历史细节,背离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逻辑。

找到真问题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但即便是真问题也有大有小。应少关注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多关注一些攸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特别关注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急问题。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研究须遵循学术规律

学术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切忌拔苗助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的学术积淀来厚植根基。就学术研究对象而言,学术研究要有定力。找准研究方向就要持之以恒,所谓十年磨一剑,切忌学术起哄。一个不断变换研究方向、追逐学术热点问题的学者,是不可能出大成果的。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当然,研究方向不变不等于不需要拓展与创新,一个成功的学者其研究对象一定有着逻辑的一贯性,这种一贯性就是定力。同时,学术定力不是炒冷饭。有些学者著作等身,但很多成果是同义反复,或是学界观点的大杂烩,如此“定力”实为固步自封。

学术研究离不开学术反思。学术反思就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学术成果进行整理与检讨,如似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学术反思也是一个回归理性的过程,经过思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达到认识的升华。在此意义上说,反思更是学术走向成熟的表现。

成果须具有竞争力

学术自信源于学术成果的竞争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时,国内盛行着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乡村建设学派等各种社会思潮。从《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到《新潮》,各类报刊多至500多种。马克思主义因其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吸引了诸多知识青年。其后,它以自身的理论优势从各种社会思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促发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可以说,竞争力是学术自信的力量之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竞争力?我们认为,学术研究要敢于面对学界的各种不同声音,特别是批评意见。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批评。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接种疫苗,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

国内学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必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因此割断与境外社会科学的交流与对话。就打造中国学派而言,必须在与国际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才能突显研究特色与优势,才能明晰中国学派的内涵与发展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时,还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也就是打造共识性话语平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以提升中国学术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

进入新时代,“坚定学术自信,打造中国学派”,需要脚踏实地,最忌浮躁浮夸;需要持之以恒,最忌急功近利;需要开放胸襟,最忌自我封闭。总之,就是要研究真问题,尊重学术发展规律,在竞争中提升影响力。

(作者分别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