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与北极合作 推进北极共同治理

发布时间:2018-03-09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孔铉佑 阮宗泽 张 耀    

主讲人:

孔铉佑,现任外交部副部长,主管亚洲地区、条约法律、边界与海洋事务和领事工作。

阮宗泽,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美国外交、大国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张 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和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战略、欧洲、俄罗斯以及中亚事务。

 

在挪威北极圈内城市特罗姆瑟举办的2018北极前沿大会会期最后一天,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首部白皮书,这一举措让北极圈国家的视线南移。对北极未来的期许既关乎北极国家的利益,也关乎北极域外国家和全人类的福祉。为此,白皮书特别强调,“北极治理需要各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和贡献”。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是陆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其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关系到中国在农业、林业、渔业、海洋等领域的经济利益。过去包括德国、韩国、日本和英国等非北极国家都陆续发表过相关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但为什么偏偏中国这份迟来的、强调“合作、共赢”的白皮书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北极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本期“名家PPT”特别整理了孔铉佑、阮宗泽与张耀三位领导和专家的讲话,解读中国与北极的关系和中国的北极政策。

 

阮宗泽: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

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第一次全面准确地阐述了中国如何看待北极的形势与变化、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和基本原则、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要政策主张,具有重要意义。白皮书明确了中国作为“北极事务重要利益攸关方”的定位,提出稳步推进北极国际合作的原则与主张,旨在增加中国北极政策的透明度,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参与北极开发的疑虑,发出中国致力于与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信息。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北极在战略、经济、科研、环保、航道、资源等方面的价值提升,国际社会对其关注日益增多。北极问题已超越北极国家间问题和区域问题的范畴,涉及北极域外国家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北极治理迫切需要各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和贡献。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一系列涉北极国际条约的缔约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对北极跨区域和全球性事务肩负重要责任。国际社会希望更多了解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的立场,而中国已逐步形成北极各具体领域的立场主张和通常做法,具备总结提炼北极政策主张的基本条件。白皮书此时出台顺理成章。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由来已久,与北极的跨区域和全球性问题息息相关。白皮书指出,中国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是陆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其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到中国在农业、林业、渔业、海洋等领域的经济利益。早在1925年中国就加入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开始参与北极事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北极事务广度、深度的参与方面均提速,已成为北极活动大国。2004年,中国建成“中国北极黄河站”。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在北极地区已成功开展了8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和14个年度的黄河站站基科学考察。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在北极地区逐步建立起海洋、冰雪、大气、生物、地质等多学科观测体系。如今中国的北极活动重点是北极科研、北极保护和北极合作,已拓展至全球治理、区域合作、多边和双边机制等,涵盖科学研究、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经济开发和人文交流等北极事务的众多领域。全球变暖使北极航道有望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干线,中国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北极航道的商业利用。

中国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白皮书确定了“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政策目标,提出了“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基本原则,并阐释了五项具体的政策主张,是指导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纲领性文件。展望未来,中国将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抓住北极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应对北极变化带来的挑战,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涉北极合作,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张耀:积极参与北极事务对我国影响重大

在自然地理上,中国的最北端离北极圈还有1000多公里,只能说中国是一个近北极国家,但北极事务的演变对中国有着重大影响。首先,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环境变化造成了直接影响。鉴于地球的构造,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会对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形成重大影响,而中国的绝大部分国土正处于这一地区,因此,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农林牧渔系统乃至旅游经济等都会因为北极地区的环境和气候变化而受到各种影响。北极地区海平面的上升,也会直接威胁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科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北极地区的海冰减少是导致中国一些反常气候的重要诱因。其次,北极地区的能源资源对中国也有一定潜在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到2020年代,中国很可能能源消费及进口总量均为世界第一,能源对外依赖度超过60%。因此,寻求能源的多元化供给渠道,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获得稳定的能源资源,是未来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是其中重要一环,而逐渐开展与北极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则可能是未来中国能源的新前景。再次,北极新航线对中国的发展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北极地区的变暖趋势和海冰融化趋势明显,穿越北冰洋的北极航线可能在不久的未来成为现实。北极航线将使中国到西欧和北美洲东岸的海运里程缩短20-30%以上,例如从上海到德国汉堡航线,经由北极航路的航程为13200公里,而经由苏伊士运河和马六甲海峡的航程则达19600公里,前者比后者缩短了三分之一。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其中大部分贸易是与西欧和北美国家进行的,因此,北极航路一旦可以运用,其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重大积极意义。正是因为北极地区事务的演变对中国形成了重大影响,因此中国自然关心北极地区事务的发展趋势,其自身利益也与北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有义务参与北极治理并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当今中国的北极关切主要包括如下领域:第一,科学考察和研究。第二,环境保护领域。第三,北极航线的开通和航行领域。第四,资源考察和开发。北极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各种资源,中国希望能够在北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与北极国家开展更多的合作。

 

孔铉佑:鼓励和支持有关企业团体依法有序参与北极开发利用

中国重视北极的开发利用,鼓励和支持有关企业团体依法有序地按照以下原则参与北极开发利用:一是严格依法利用。我们要求相关企业或者团体严格按照北极国家国内法和有关国际法来开展开发利用活动,包括遵循各方面的商业法律、劳工标准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要求尊重当地土著人正当的利益和关切。二是绿色使用。我们要求企业或者团体严格按照北极国家有关环保标准来开发利用北极,以保护北极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反对破坏性的开发,确保北极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合作利用。我们鼓励中国企业或者是团体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和国内市场的优势,通过国际合作来开发利用北极。四是遵循商业原则。我们鼓励本国企业按照商业模式参与北极的合作,在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惯例的基础上与北极地区人民共享北极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

简而言之,我们参与北极开发利用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各方的互利共赢,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我想强调的是,中国参与北极的开发利用是对北极的贡献,带来的是发展的机遇,受惠的是北极地区的人民。有人对我们参与北极开发可能还有一些疑虑,担心我们另有所图,或者掠夺资源、破坏环境,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北极国家有高度健全的法律制度,对北极开发的环保、劳工、商业利用规定了很高的门槛,也有很高的标准。我相信我们会按照相关的标准和法律办事,为北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陈 曦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