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心

发布时间:2018-05-07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李瑞芳    

80年前,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儿女遍布五大洲,在南洋的华侨就有800多万,是华侨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华侨爱国领袖陈嘉庚,团结南洋华侨,建立起“南侨总会”,号召华侨青年回国助战。一批又一批华侨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的生存、民族的解放,离别亲人,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同敌人浴血奋战。

追逐理想的白刃

1918年10月2日,白刃生于今石狮市永宁镇一个华侨小商人家庭,八岁时开始读私塾。1932年冬天,年仅14岁的白刃从厦门乘船去菲律宾谋生,在马尼拉半工半读,并幸运地遇到董冰如先生(原名董锄平,中共党员,曾参加大革命和南昌起义)。在董老师的影响下,他参加《救亡月刊》的编辑并推销进步报纸《救国时报》。每期《救国时报》来了,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汲取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1937年,听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转移到延安,延安成为中国的红都。到延安去!希望的种子在他的心中萌芽。

恰逢叔父在海南岛组织一个民生公司,让他当粤语翻译。正愁没有回国旅费的白刃,便高兴地答应了。1937年3月初,他乘船离开马尼拉到达香港又去海口,后辗转到南京。8月,因为听说南京要打仗,他和同学去往上海。

“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他不得不回到厦门,并考上了集美初中三年级。开学不久,一位同学收到了一本《群众》杂志,其中有一篇延安抗大生活的通讯,还登着招生简章。白刃读过后,决定初中毕业,无论如何也要到陕北去。历尽周折,他和同学到广州东山百子路八路军办事处,开了一张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介绍信,立刻到汉口向西安进发。到西安后,他们到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等候编队,接待人员告诉他们,到延安要徒步行军,尽量轻装。

从西安到延安,徒步行军八百华里,是白刃未进抗大先上的第一课。他们这队学兵30多人,都是20多岁的青年。大家操着不同的口音,但是心情一样: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准备和日寇血战到底!

西北是大陆性气候,早晚凉爽,午后燥热。出了西安古城,人人汗流浃背,个个喘着粗气。一天,队伍走到耀县,遇上了麻烦。两个国民党哨兵从白刃的行李中翻出一本《去西班牙》,认为是宣传赤化的危险书,就把他带到县政府盘问,劝他加入“中央军”。他客气地说:“谢谢!我已经当了八路军的学兵,不能半路开小差。”

“当时国共摩擦刚开始,国民党还不敢那样放肆。那科长看到我铁了心去延安,只好作罢。”

走了十几天,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我走到公路的高处,眺望着沿河东岸的宝塔山、西岸的延安城墙,心里激动万分,盼望一年多的目的地到达了!平生第一次长途行军胜利了!辛苦和汗水化为欢乐,止不住眼里闪着泪花,内心里呼喊着:‘延安!我的母亲,远方的游子来到你的身边了!’”

白刃一行五人到达延安之后,被分配到抗大第五大队。1938年12月,第五大队奉命挺进敌后创办第一分校。他们又跟着行军,冒着严寒,再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直到1939年2月抵达太行山区的长治、潞城一带,才停下脚步开始学习。这五名华侨青年,出于抗日救国的热情,又有了艰苦斗争思想的准备,在这半年的行军、劳动中,磨练得更加坚强,胜利地完成了进入抗大的第一课。

奔赴圣地的钟萍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继续将魔爪伸向关内,猖狂侵犯冀东等地,野蛮蹂躏当地的父老同胞。当年,钟萍在新加坡南华女子中学读书,在爱国华侨老师的启蒙下,她开始懂得了家国仇、民族恨。她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国,发动爱国募捐,支援祖国抗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枪声,震撼了海外华侨的心。

“当时,我和同学们都无心念书,一颗火热的心早已飞到烽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了。祖国在受难,同胞在流血,炎黄子孙岂能袖手旁观?走!回国抗战去!”

但是,从新加坡到延安谈何容易!为了筹集回国的费用,一连几个月,她白天上学,晚上到建筑工会夜校教书,假日打零工。为了瞒过家人,同学一次次掩护她把行装、钱物转移出来,放在一个秘密的地方。终于可以启程了,经过7天的海上颠簸,1938年1月10日,钟萍一行3人登上香港码头。

初冬的香港,比新加坡冷得多,她们置办了冬衣,便进入广州。在广州八路军办事处,云广英同志接见了她们,帮助安排去延安的旅程。办好手续后,她们连夜乘火车北上武汉。在学习、等待中,度过了在武汉的时日。

据钟萍回忆,最令她们痛心的是,在广州、武汉后方的国民党达官贵人、巨豪商贾却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街上,一方面是成群在寒风中的难民、乞丐,和许多被生活所迫而出卖肉体拉客的妓女;另一方面则是那些国民党的达官、阔人、军官们,拥抱着、肘挽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摩登女郎、姨太太、舞女,在歌厅、舞厅、赌场、餐馆进进出出,狂舞滥赌,大吃大喝,尽情作乐。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敌寇的炮弹爆炸声,人民的痛苦呻吟,似乎同他们毫不相干!

离开武汉到达西安已经是1月底了。离延安越来越近,天也越来越冷,但心越来越热,心情越来越急迫。她们天天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催问去延安的日期。这一天终于等来了,钟萍她们搭乘汽车去延安。当延安的宝塔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们欢呼、雀跃,把全车人的情绪都感染了。

钟萍被编入抗大二大队学习,住进了窑洞,穿上了军装,吃上了延安的小米。那个时候,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虽然,粗糙的小米饭、窝窝头比不上新加坡的‘沙嗲’(山茶),‘贵刁’(米粉),简陋的土窑洞比不上新加坡的洋房,单调的军装比不上新加坡的花裙……但对我来说,精神上的充实是在海外无法相比的。因为我明白,我甘愿回国吃苦,为的是什么。”

八个月的抗大生活,让她好像换了一个人。进延安的时候,她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华侨姑娘,而毕业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革命战士、共产党员了。当她在党旗下宣誓的时候,深深感到肩上的重任,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前后到延安学习和工作的华侨600人左右,他们在延安学习后,大部分都自愿报名到前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抗日工作。抗战期间,广大华侨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毁家纾难,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解放而牺牲奋斗。他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同延安精神一样,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作者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史教研室教授)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