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读《共产党宣言》

发布时间:2018-05-07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裴彦贵    

1848年2月,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在英国伦敦,以单行本的形式用六种文字公开出版。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它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颗石破天惊的精神原子弹,立即震撼了整个世界。迄今为止,170年的时间里,这本书已经用200多种语言,出版了1100多个版本,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社会政治文献。

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而且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1847年11月29日到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大会。经过深入讨论,大会决定公布一个“宣言”形式的“同盟”纲领,并把起草工作委托给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在伦敦出版发行。

《宣言》最初的版本,由一篇简短的引言和四章组成。现在的结构包括七篇序言、引言和四章的正文。序言是在1872年到1893年的20多年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宣言》不同版本所作,简要说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共产党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引言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正文的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伪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伪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他们的阶级实质;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策略。

《宣言》篇幅不长,中文版只有2.5万多字,但其思想博大精深,观点简明扼要且透彻精辟,气势恢宏,语言生动,激情洋溢。《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的阐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它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漫漫黑夜,使世世代代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它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宣言》的发表,在人类思想史上,在人类社会的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开创了世界工人运动的新时代。恩格斯曾经指出:“《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的共同纲领。”在它的指导下,工人阶级由自在的阶级逐步发展为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由自发的运动逐步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指导的自觉运动。

它开创了社会主义学说的新篇章,把社会主义学说、共产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由科学变成了现实。列宁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正是在《宣言》思想指导下,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发动十月革命,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功地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前进的勇气。

它开创了人类解放和发展的新道路。《宣言》向全世界宣布,几千年来都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现在要改朝换代了,现在是无产阶级造反有理、革命有理。资本主义社会一定会灭亡。无产阶级用暴力砸碎旧世界,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一定会实现。斯大林评价《宣言》是共产主义的“圣经”和“福音书”,认为“《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在《宣言》的指引下,人类开始找到了摆脱几百年来资产阶级的枷锁,争取自身彻底解放和自由发展的崭新路径。

古往今来,传世经典很多,但还没有一部著作像《宣言》这样,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在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宣言》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而且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近百年的社会历史走向。

1896年,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留居英国期间,在大英博物馆读到《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论著。他曾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

1899年3月到1919年4月,上海《万国公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天义报》及《每周评论》《新青年》等报刊先后刊载了劼德、朱执信、刘师培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对《宣言》的节译或推介的文章。

“五四运动”爆发后,结束日本留学归国任教的陈望道,接受上海《星期评论》主编戴季陶的邀请,悄然回到浙江义乌老家,选择家中一间低矮僻静的柴房作为工作室,全身心投入翻译《宣言》工作。有一次,母亲给陈望道送粽子,吃完后,发现陈望道的嘴角都是墨汁,桌上的红糖却一点儿没动,才知道他因翻译太专注,误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了。克服了种种困难,陈望道终于译完了《宣言》全文。1920年8月,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印刷出版,共1000册。版本封面上印着马克思半身水红色坐像,被称作“红头本”。因为书名错印成《共党产宣言》,所以于9月又再版重印1000册,把书名改正过来,第二版封面上的马克思像变成蓝色,因此也称为“蓝头本”。

陈译本《宣言》的出版和传播,对早期党组织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它直接配合了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培养了中国一代早期共产主义者。在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共产党》月刊,由陈独秀执笔,参照《宣言》起草了一份《中国共产党宣言》。这份文件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草案,对后来党的纲领路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第一个完整中文译本出版到1949年,《宣言》有8个完整的中文译本问世。新中国成立后,《宣言》又先后出版了9个不同版本,前后相加,就目前可知,《宣言》在国内至少有17个不完全相同的中文译本。此外,在香港、台湾还有6种译本。

《宣言》在中国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他们的领袖人物。

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这样说道:“正是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也正是在这一年,陶铸的夫人曾志在延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和请教学习问题时,毛泽东对曾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1975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专门走到《宣言》中文版本首译者陈望道先生跟前,问能否找到第一版的《宣言》,他想再看一眼。

邓小平是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接触到《宣言》的。正是由于受到《宣言》的熏陶,他选择了加入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深情地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

20世纪上半叶一路走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代共产党人成功地将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实现《宣言》的崇高理想结合在了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宣言》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终于推倒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向着“两个百年”目标奋力前行。时至今日,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再读《宣言》这本红色经典呢?

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历史条件、时代主题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仍然闪烁着理论的光辉,仍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共产主义事业、谋求人类解放的共同纲领和行动指南。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证明了《宣言》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重读《宣言》,有助于我们重新观察、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重读《宣言》,有助于我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重读《宣言》,有助于我们坚守政治信念,补强精神之钙,从而为实现《宣言》所描绘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个美好社会而奋斗终生!

《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理论源泉,它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是激励和鼓舞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食粮。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宣言》精神的当代展现,中国共产党是《宣言》精神的当代践行者。

(作者系响水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