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路:我的三个梦想

发布时间:2018-05-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钱月宝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涌现出一大批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本刊《讲述》栏目将以“改革人生”为主题,回放那些身处改革一线的创新创业者的精彩故事。

钱月宝,1949年生,中共党员,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总裁,常熟市虞山镇梦兰村党委书记。她带领村民从8根绣花针起步,将一个村办作坊绣成了品牌价值近260亿元的现代企业集团,更把一个江南村庄绣成了村强、民富、景美、风正、人和的最美乡村。她是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者、中国纺织功勋企业家、中国“十大女杰”。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而且我想,梦可以很高很大,但寻梦、追梦、圆梦却必须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生在农村,长在贫家,我从小养成了要强要好、敢想敢干、坚韧顽强的性格,也爱做梦、敢追梦、能寻梦,坚信有想法、敢冒险、不抱怨才能成功。可以说,我的一生都在寻梦、追梦、圆梦,从未停过。

要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我的祖辈都生活在常熟这片土地。过去梦兰村田多劳力少,吸血虫病严重,外出种田要摇1小时船,中午就在田头吃点冷饭、喝点河水。我小时候白天上学读书,晚上在灯下绣花边,有时天没亮就挑着草头、蚕豆、螺蛳,走四五公里路到集市去卖,就为能给家里增加点收入。所以我从小对贫困农村的生活深有体会,也希望能改变村民的命运。

1972年,村党支部决定,由我负责办起村里第一家绣花厂,为国营绣品厂加工。我的梦想第一次清晰起来,那就是:带领大家一起致富,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靠着8根绣花针、几台绣花机、2万元贷款,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我和8个姐妹走上了艰苦的创业道路。为了按时交货,经常加班熬夜。去交货和领料,要先坐机帆船,然后肩挑手提五六十斤的大包到镇上,再挤公共汽车到常熟汽车站,然后到苏州。有时到晚了交不了货,为节约住宿费,就在车站窝着过夜,甚至出现为了躲避蚊子或驱走寒意在街上来回走而被民警盘问的囧事。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和姐妹们上千次来回苏州,行程十万余里,风雨无阻。不管如何困难,保证产品质量和按时交货始终是我最看重的。在当时苏州绣品厂的150个外发绣品加工点里,我们是唯一的产品免检单位。

虽然产品好质量高任务不断,但再加工利润微薄,要让农民富裕的话根本不可能。我们意识到不能老是依赖于他人,吃人家的剩菜剩汤,必须走自产自销的经营路子。

1983年,我决心率领姐妹们敲开市场的大门,独立开发自己的产品。但当我接到第一个大订单回到厂里时,却面临近百名职工一夜之间跑得只剩下8人的困境。因为镇办企业招工,收入肯定比我们村办企业有保证。我急得一夜没睡,当晚就发起了高烧。但还得硬撑着四处奔走,一方面加班加点组织安排生产,一方面到如东、如皋等地找外发加工厂。终于顶住压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第一笔自销订单。

凭着苦干实干,诚信可靠,我们的厂子终于红火起来,订单越来越多。此后,企业逐步壮大,并于1994年成立梦兰集团。从当初一个小小的加工厂,到如今现代化的产业集团,无论任何时候,诚实守信、保质保量始终都是我们企业的经营之道。也因此,“梦兰”的品牌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我创办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因此,当梦兰赚到几万元时,村里的泥土路变成了砂石路;赚几十万元的时候,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赚到几百万元时,村里的路通到了镇上;盈利过千万元时,梦兰村开始了红红火火的新农村建设。如今的梦兰村,黛瓦白墙,清溪映竹,人民生活幸福,正如梦兰村歌所唱“梦中的花香,未来的康庄……”很欣慰,我的产业富民梦已经实现。

为中国电脑装上自己的“芯”

追梦,就要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我一直认为,传统企业要发展,不仅要敢于挑战原来的老路,超越自我,勇于创新,还要服从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肩负起产业报国、产业强国的责任。

2004年,正当梦兰集团系列床品产销两旺、效益连年翻番时,我提出了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龙芯项目,在常熟建立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的想法。

当时的龙芯CPU还在实验室里,产业化前景并不明朗。一个做“枕芯”的企业能做高科技“龙芯”吗?20多年来创下的产业运行得这么好,为什么要把那么多资金投到一个自己不懂也无法驾驭的高风险项目上?集团内外,异议众多,包括我的儿女也不理解。中科院计算所的李国杰院士也对我说:“你要做好思想准备,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大项目,产业链非常长,而且投入很大,你开始的时候是赚不到钱的,要靠家纺产品赚出来的钱才能养活研发人员。”

我只是一个农村妇女,不懂IT产业,但我懂得“国家战略”意味着什么。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国家这么大,不可能一直用国外的品牌。我们肯定也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信息化方面变得更强。一句话,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需要一颗“中国芯”来保障自己的信息安全。

我觉得,一个有梦想、讲责任的企业家,应该把企业的转型梦最大限度地融入强国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产业报国梦”。即使风险再大也要干,困难再多也要做。而且我相信,只要有不甘落后的骨气,有为国争光的志气,有敢于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勇气,我们一定能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为推动龙芯产业化进程,我四方奔走寻求支持,不断引进人才团队,搭建产业化平台,整合产业资源。常常是上午跑南京,晚上飞北京,殚精竭虑,费尽心血。2006年10月6日,第一代由中国人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低成本电脑在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问世。当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放在办公桌上,我好像看到了一个金宝宝一样激动万分。因为它的诞生,结束了英特尔和AMD完全垄断中国电脑市场的历史。此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产业报国的实效。

目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已经驶上产业化快车道。龙芯一体机已在全国13个省6000多所中小学应用,电子书包也正面向全国教育系统推广。龙芯产品积极服务于国家宇航系统,龙芯中央处理器(CPU)还随着第17颗北斗卫星一起上天。

十几年来,从低成本电脑到行业信息化方案,再到集中精力于信息安全领域,龙芯产业化历经曲折和艰辛。现在,虽然龙芯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离梦圆还有很远距离。但毕竟,经过长久的付出坚持,我们终于看到了曙光。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开发出更高性能的产品,成为“国产化替代”核心技术的生力军。

初心不改,梦想不止

新时代的企业家,要有大视野、大目标、大责任。除了产业富民、产业报国,我还梦想把梦兰家纺做强、做优,把龙芯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把跨境油品项目做成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的范例,把梦兰集团打造成一个科技型、创新型、国际化的现代企业集团。这,就是我的产业强国梦。

其实,这个梦想同样已经上路多年。

我们很早就不遗余力地开发新品,不仅引进保健概念和国际时尚,而且注重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率先在同行中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促使企业产品提档升级。2000年,集团启动并实施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著名跨国公司开展深度合作,让梦兰与更多的中国名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在国家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政策环境下,我们紧随国家战略,瞄准国际能源领域,在俄罗斯投资建设了能源项目。项目投产后,既可以降低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成本,成为我国新的“能源血管”,还可以带动合作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对于两个国家来说都是于国于民两利的好事。

当然,能源项目同龙芯一样,也是个需要长久投入、见效缓慢的工程。但是我想,如果斤斤计较考虑那么多,就做不成什么事情。企业发展到今天,对于梦兰、对于我个人都是责无旁贷,理应为家乡、为社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当初创业,完全是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为了个人。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我也一直坚持为了百姓利益、国家利益,宁可自己吃亏、企业吃亏的人生信条。1994年,镇里推行企业改制,按照上级精神,经营者占大股。为保障全体村民的福祉,我一直拖到1997年才改,并坚持为村里留下30%的股份,还把多年来积累的2050万元净资产全部送给村里。2006年,入驻梦兰工业园的一家不锈钢厂资金链断裂,梦兰是担保单位,所有债权、债务也全部落到了梦兰集团的头上。那时候正是龙芯产业化的关键期,也是梦兰家纺技术升级的关键期,各方面都要大量投入。在5年多时间里,我们承受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彻底还清了全部3.2亿元债务,期间没有一笔贷款逾期。其实偿还的债务中,相当一部分并非由梦兰集团担保,完全可以向银行申请减免部分利息。但我认为,银行的利息也是国家的钱,宁愿企业吃亏,也不能让国家和集体利益受损。

这是因为,我时刻记着党和群众的恩情,时刻记着党员忠诚、责任、无私、奉献的本色。我永远记得15岁那年父亲病倒时,组织上得知他是老党员,全力组织抢救,找了12个人为他输血,那是上世纪60年代很多群众认为输血对身体有害的情况下发生的。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一辈子为村里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做好事报答党的恩情。这可以说是我这么多年来坚持不懈奋斗的初心。

这种初心,让我成为一个特怕辜负别人信任的人:作为村党委书记,我不能辜负村民;作为企业家,我不能辜负客户、社会;作为党员,我不能辜负党和国家。这种初心,让我坚守信念、敢于承担,让我肩负重任、举步维艰,但终究无悔、永走在追梦路上。这种初心,到今天仍然没变,而且也永远不会变。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