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具有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和示范功能,应推进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承,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雨花英烈精神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十多万革命烈士“信仰、忠诚、为民、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完善人格,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无疑具有重要的精神滋养作用。南京晓庄学院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积极把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方法载体、实践途径和教育机制等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运用“三结合”机制,把雨花英烈精神融入育人体系
一是资源开发与文化育人相结合。以爱党爱国爱校为主题,因地制宜地发掘、整理、开发、转化和利用雨花英烈精神,把分散在不同领域的红色资源整合成育人资源,把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红色文化激活成育人资源,把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转化为育人资源。发掘雨花英烈的英勇事迹,凝练革命志士的崇高精神,以讲解校史的方式弘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例如以纪念晓庄十烈士与学习革命先贤相结合,以继承行知精神与弘扬红色文化为使命,感染、启发、教育、引导学生,实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弘扬、文化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二是课堂讲授与课外拓展相结合。课堂教学注重结合、引征和运用生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把说理教育与形象教育结合起来;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红色文化育人活动,注重活动主体的自主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实践的参与性,使之成为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是价值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在红色文化育人主体性功能的发挥上,坚持以教师价值引导为基础,重点突出学生自主探索。依据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建构、自主发展的教育主旨,学院组织学生探寻、采访、发掘雨花英烈事迹,并积极开展凝练、讲解、宣传雨花英烈精神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之由教育对象转化为教育主体,在参与中思考、在体验中感受、在探索中成长,实现红色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构建“知行并进”模式,推动雨花英烈精神育人的实践
一是坚持理论先行,提高雨花英烈精神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要想弘扬好雨花英烈精神,必须先研究好雨花英烈精神。南京晓庄学院在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成立了雨花英烈研究中心,聘请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雨花英烈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队伍,协同开展学术攻关;打造雨花英烈精神研究、红色文化育人研究和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主要阵地;深入挖掘晓庄十英烈的史实,创作了独具特色的红色读本《雨花台烈士传丛书:晓庄十烈士传》《青春永铸:晓庄十烈士传》。
二是用好课堂主阵地,推进雨花英烈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院主干课程《晓庄英烈精神与晓庄红色文化》综合运用“案例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学”“拓展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晓庄英烈文化与雨花英烈精神相结合,把晓庄师范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学院充分利用“青马工程”“行知讲坛”“入校第一课”等第二课堂对学生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将讲解校史与弘扬革命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两个课堂深度融合,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红色文化,全方位接受红色基因教育。
三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雨花英烈精神入脑入心成效。学校以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开发雨花英烈精神的社会教育功能,培育大学生在继承与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实践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实效性。学生自主完成的社会调查作品《探寻抗日英烈的足迹——南京市抗日烈士纪念地现状调查报告》被评为江苏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学生自制“南京市抗日烈士纪念地电子地图”,作为首张标准化南京抗日烈士纪念地电子地图获准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既方便了信息查询,又极大地宣传了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雨花英烈精神与红色文化的了解,而且真正做到了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现雨花英烈精神立德树人功能的进一步思考
在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时,需要注意不能搞“一刀切”,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多元化教育。
首先,进一步探寻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载体。载体的选择与建构对于雨花英烈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其中,实现思想内容的“整合”“融入”是关键。要实事求是分析雨花英烈精神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文化融合、精神融合、内涵融合,充分挖掘雨花英烈精神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要通过传统方法的继承,外域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引入、学习与借鉴,旧方法的整合与新方法的创新等措施,建构以生活教育法、理论教育法、知行合一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为主要内容的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方法体系,使雨花英烈精神的价值观教育更加具体化。
其次,进一步拓展雨花英烈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激活“红色基因”是前提,以自媒体为核心,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宣传格局,大力宣传雨花英烈精神,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推进“红色教育”是保障,从课堂教育教学途径、社会实践体验途径、红色文化感染途径、红色网络渗透途径等角度,探讨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把雨花英烈精神注入教学内容、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叫响“红色品牌”是关键,通过加强雨花红色文化基地建设,培育雨花英烈精神政治品牌,创作雨花红色文艺精品,打造雨花红色文化产业品牌,深入挖掘雨花英烈精神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科学价值。
再次,进一步完善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探索拟订关于多层级领导负责制、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决策机构、以多部门联合为核心的统筹协调机构的设立与运行方案;建立监督机制,完善考评机制,加强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制定雨花英烈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文化宣传机制、激励创新机制与资源保护机制,完善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本文是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雨花英烈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载体及机制研究”[17DJB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