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堂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本科生《形势与政策》专题课走红网络。这堂题目为《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用157张PPT横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物理、化学、力学等多个学科1000多个知识点,台下学子完全沉浸其中。主讲人并不是一名专业的思政课教师,而是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党委书记张杰院士。他把一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的思政课讲得既有理论性,又有科学味。
张杰院士先前在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时,就积极倡导并践行书记校长登上校园思政讲坛的做法。凡听过张杰院士思政课的,都会被他独到的教学方式所触动。不同以往“先立论再论证”、“解释型”和“注释型”传统授课模式,他往往从一个问题群出发,用逻辑推导的方式,引入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进行参考,进而深入研究问题、推导出结论。这种用自己熟悉的理性思辨方法来整合知识的教法,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国科大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是科学思维的必然要求,也是课堂教学所应坚持的教学目标。针对理工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结构,张杰院士着眼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从问题出发,通过理性论证过程最终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思政课教学要点有机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在讲授“道路自信”时,他连续抛出了一组七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如何崛起?怎么养活人口第一大国?如何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大国?怎样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证明了什么?他以世界范围的对比和大时间跨度的史料与数据作为分析推理的基础,引导学生分析5000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文化基因,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所作的道路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党的十九大之后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进而使学生明白中国的崛起彰显着道路自信的真正内涵,以及科技工作者所肩负的“勇攀科技高峰、锻造大国重器”的责任。
二是坚持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学说。而事实、规律、实践,是任何一门科学的基本要素。因此,研究方法是相通的,完全可以“用做科研的方法和精神讲授思政课”,不仅让学生感觉亲切,体悟到自然科学的魅力,更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相关论述,灵活运用分析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从而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思政课教学内容。
首先,张杰院士在教学中充分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优秀成果,坚持整体历史观和全球视野,用理工科学生熟悉的思维方式讲授思政课。例如,用熟知的光合作用公式推导出世界四大文明起源地,解释人类文明起源问题;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导人类文明发展与能量和科技成正比的规律;通过探寻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起源,阐释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让理工科学生能用自己最熟悉的理性思辨逻辑进行“推导”式思维,进而得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结论。
其次,张杰院士选用大量国际知名机构权威性研究报告中的图表、数据和引证等理工科学生惯用的分析问题方法去讲授思政课。比如,在考察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时,他结合国际顶级期刊论文研究成果和地理学原理,分析地理、气候特征对物质生产方式和民族特质的影响;在思考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探索时,他运用东西方文明发展曲线等社科领域最新大数据研究,比较各种救国途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合理性。
再次,张杰院士言传身教,用科学家特有的理性逻辑、辩证口吻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术态度,把思政课当成专业课来讲,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思考,“求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课后,有学生在朋友圈留言道:“课程的最后一页PPT上,密密麻麻列满了所引共28条国内外参考文献,条条格式规范,从中看到了一名科学家论证问题时逻辑严谨的治学之风。”
三是坚持立德树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大篇幅寄语青年,体现出党中央对青年的厚望。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肩负着引导青年深入思考应担负的历史使命之责。针对国科大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科技创新及相关活动的实际,张杰院士意识到要在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创新自信。在教学设计时,精心挑选案例和素材,设计多个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担当,展现出科学家深沉的家国情怀。比如,对比中美两国的政治制度,结合海内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理性思考中国的制度优势;基于历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规律,分析新科技革命的大数据思维特征,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的数据优势和体制优势,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穿插播放视频《我是共产党员》,展现一幅幅普通党员默默奉献在各自岗位的剪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形象地感悟到信仰的力量。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