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方法 推动“三个转化”

发布时间:2018-05-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 刚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深入阐释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与价值意蕴

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阐释,为在课堂上完整诠释筑牢理论基础。

一是深刻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精准解读“一个时代课题”“十个基本问题”“十七个问题”,特别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紧密的思想体系”。“时代课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始终的红线;“十个基本问题”和“十七个问题”是“时代课题”的展开;“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是什么”层面上回答了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十四个坚持”,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它从实践维度具体谋划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要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干得更好,是“八个明确”的具体化。

二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意蕴。理性辨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复兴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五个开辟”: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一次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产生了历史性影响,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改变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三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子的头脑。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结合,通过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性,积极引导青年学子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忠诚捍卫者和积极推动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更是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深入解读党的十九大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政治论断、重大决策部署,结合青年特点和自身优势,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奋斗精神,激发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引导青年一代全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

通过“网络+课堂+体验”推进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在思政课堂实际教学中,坚持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教学相结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一是用网络教学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性教学。通过教学团队的集体攻关,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向学生提供教学案例、教学视频资源、教学课件、阅读资料、讨论话题、测试题等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等知识性学习和测试。

二是用课堂教学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性学习。引入专题教学的形式,重点讲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专题,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世界观、价值观等认知性问题。

三是用实践体验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性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设有实践体验环节。通过探索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微电影、社会调查等实践体验性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主体感,驱散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疏离感,化“被动”灌输为主动认同和积极践行。

四是推进网络、课堂与体验三者深度融合。将网络、实践体验教学等新方式引入传统思政课堂的实践教学环节,抓准契合点,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有效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中“学生”怎么“学习”、“教师”怎么“教授”、“师生”怎么“互动”、“成绩”怎么“评价”、“教学”怎么“管理”五个问题,巩固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把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转化为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及信仰体系

采取多种形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及信仰体系。

一是推动思想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全面修订教材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转化为教材体系。研究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开展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推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备课、讲授、答疑、指导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研究,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资源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转化为教学体系。与此同时,严肃政治纪律,深入解读内涵、精准把握外延。

三是推动教学体系转化为认知和信仰体系。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进而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学思践悟中感受强大的思想感召力、情感感染力、实践穿透力,循序渐进地形成真挚的情感认同、深刻的思想认同、持久的信仰认同,从而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和信仰体系。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