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寄予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环境就是民生,绿水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近年来,江苏紧紧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战略目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加强污染治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加快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新江苏
雾霾能不能少一些?河湖能不能清一点?食品能不能更安全?这些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是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和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标志,同时也是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江苏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强化环保为民的理念,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实施“263”专项行动,坚决向污染宣战,突出治气、治水、治土,全面整治城乡环境,努力让江苏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打赢蓝天保卫战。出台了《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重点实施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深入推进钢铁、水泥等重污染行业过剩产能退出,加大城市扬尘和小微企业分散源、生活源污染整治力度,系统加强能源、工业、建设、交通等领域治理,201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3年增加33天左右,PM2.5平均浓度下降33%左右,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明显提升。
落实生态河湖行动计划。以河长制、湖长制为统领,坚持“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推进长江、淮河、太湖流域和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在湖泊区域大力实施退圩还湖、生态清淤工程,在城市大力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工程,2017年地表水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较2014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劣Ⅴ比例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计划恢复水域100平方公里,再现水韵江苏的灵动魅力。
实施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工程。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逐步摸清污染底数,建立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还人民群众一方净土。
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循环新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江苏经济体量大、能源消耗大、产业结构偏重,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切实改变过去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经济体系,从源头上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新发展道路。
构建绿色产业链。着力打破资源要素“硬约束”,实行用能、用地、用水等差别化价格政策,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倒逼落后和过剩产能尽快退出,促进低效企业加速转型。突出生态的“含绿量”,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共同构建高效清洁、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链体系。
打造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紧跟世界能源技术变革新趋势,继续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施一批能源转型工程,进一步加强能源供应保障,大力促进制造业能效提升,推进能效“领跑者”计划,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加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核电等清洁能源利用,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深入实施《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循环经济标杆企业和示范园区,把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到2020年省级以上园区和所有化工园区(集中区)全部实施。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营造宁静和谐美丽新空间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徐州贾汪区采煤塌陷地整治工程,称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还强调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贾汪的转型成功经验来看,只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树立统筹观念和系统思维,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能修复生态系统。
划定生态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江苏全省的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21.5%,部分地区接近30%的国际警戒线,弹性空间相当有限。要着力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试点实施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提供依据,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产业发展格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生态廊道。加快建设长江生态安全带、宁杭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重大生态空间,支持黄(渤)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宿迁创建生态经济示范区。实施天然森林资源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湿地保护与恢复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推进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显著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完善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完善各类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创新多种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快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上下同欲者胜”,我们只有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让建设“美丽江苏”化为江苏人民的自觉行动,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才能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建成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