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言
◆实体经济是身躯,科技创新是筋骨,现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资源是大脑,只有它们融为一体,才能成长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巨人。
◆稳中求进不是一味求稳、不敢作为,而是把握好度、顺势而为。
◆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东部雄起,中部崛起,西部奋起,东北兴起,形成中国经济全面跃起的新态势。
2017年“双11”天猫成交额最后定格在1682亿元人民币,再次刷新了历史纪录。活动期间,仅天猫一家购物平台参与人数就超过1亿,覆盖225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双11”不仅是中国最有魅力的狂欢日,也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购物节。
“双11”令世界惊叹的销售奇迹,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巨大活力和无限潜力。党的十九大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作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部署,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要求、跨越经济转型升级关口的重大战略选择。
实现高质量发展
无论外界如何评判,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然而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跨越由“量”到“质”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
那么,现代化经济体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具体地说,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条主线”,建设“一个产业体系”,构建“一套经济体制”。
“一条主线”,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抓住主线,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必须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上,紧紧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松劲,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配套性,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一个产业体系”,就是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内核,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有现代产业体系作为重要支撑。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也是产业体系的根本。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就是抓住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推动科技、资本和人力资源向实体经济聚集,协同推进我国产业体系优质高效发展。
“一套经济体制”,就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点明了未来一个时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目的就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束缚微观主体活力的障碍,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新篇
近年来,无论是“三去一降一补”还是农村综合改革,无论是振兴实体经济还是稳定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领域的主题词。经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生深层次变化,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形成,行业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领域广、影响范围大,涉及政策法律和体制机制的完善配套,也需要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改革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把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作为重点,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近年来,共享单车扫码骑走、网络购物快递到家、智能家居生活无忧……各种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必须时刻站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最前沿,捕捉新趋势新要求,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创造出新业态和新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生活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动能。
优化存量资源供给。虽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生产的产品行销全世界,但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以苹果手机为例,产品的研发设计在美国,核心部件来自德国、韩国和日本等国,最后组装在中国。有人估算,一部苹果手机总价值中,仅有1.8%来自中国。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必须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过度投资等原因,造成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超出了社会的实际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去产能取得明显成效。仅2016年,钢铁行业去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行业去产能超过2.9亿吨。但去产能的任务仍很艰巨,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继续推进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去产能,适时将范围扩大到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供需平衡上取得更大进展。
创新驱动争新高
近年来,“慧眼”卫星遨游太空、国产航母初露真容、大飞机翱翔蓝天、量子通信领先世界……我国科技创新领域亮点频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正在成为现实。
今天,我国在航天、医药、生物和信息等重要领域科技实力跻身世界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还不小,不少领域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出现很多“卡脖子”现象。目前,在世界科技大国的方阵中,美国依然全面领先,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处于第二方阵,我国仍排在20位之后。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特别是信息、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术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谁能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面对世界变革的时与势,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部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
基础研究“强起来”。基础研究是源头,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引进技术的门槛越来越高,真正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我们必须强化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体系“建起来”。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支撑、良性互动,构建高效完善的协同创新格局。近年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整体科技水平大幅度跃升。据测算,2016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81.2,比2015年增长5.7%。必须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全方位系统化提升我国科技力量。
体制改革“活起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只有两者共同驱动,才能把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引领科技领域相关体制机制深刻变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