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病于无知,死于愚昧;寿无休论命,强弱在自身。经历妻子几十年的病魔折磨、生生死死之后,我对下列医疗理念有了较深的领悟。
其一,治未病。这个理念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就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转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简言之,要珍爱健康,重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做到知微见著,预防治疗。不要总以为疾病离自己很远,不要让健康埋有隐患。很多疾病在开始是可以掌控的。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其二,讲平衡。平衡是科学、是法则、是自然规律。以“阴阳根本律”而始,以“平衡和谐律”为终。天道人道终归平衡。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动态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它遵循着质量互变规律不断地运动变化着。现代人由于长期心理压力过重,工作节奏过快,精神过度紧张等,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等系统的生态平衡失调而生病。现代生理科学认为,人体内平衡主要由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相互协调与制约来维持。因此,大脑功能状态必然对人体内脏的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睡眠会把脑内啡释放进入血液中,可以强化人的免疫系统。如果睡眠达不到身体的要求,释放出的脑内啡分量会少,如此一来,情绪会变得低落,对疼痛的感觉更为敏锐,也更容易生病。
其三,知常达变。这是医学的辩证思维方法。病是一种哲学。学医的有句老话:“随症知之。”就是教人知变。变是从常中来的,思维的发展总是先知其常后知其变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强调“智欲圆”,就是思维方法圆说,善于变通。人的思维亦是“变则通”的,不变就会走进“死胡同”。
知常达变的辩证思维方法在西方医学也有相似的理念。美国埃伦·兰格博士在其颠覆世界的杰作——《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中提出:“我们医生在诊疗时固然需要跳出医学规则来看待病人的疾病,而病人也要学会打破惯性思维;不要盲目地把自己交给医生,要相信自己才是疗愈的主人。”她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用一种不同的眼光看待疾病和健康,只要愿意做出哪怕小小的改变,健康就可能增进,心态就可能积极起来,生活就可能变得更加美好。
其四,协作医疗。现代医疗分工过细,彼此少有沟通,在治疗中往往出现相乘、相侮的问题。白宫的健康政策顾问阿图·葛文德在其富有洞见的佳作——《最好的告别》中指出:“医生和科学家们的分工越来越细微、越来越专业化。”就这样,医生变成了一位专家,关心的只是自己专业范围之内的事,而医学能否让整个医疗系统更好地造福人类这一层次的问题,渐渐不在我们的考虑范畴之内。可是,医学需要整个系统的成功运作,这个系统包括人和技术。
阿图·葛文德认为,光有一流的配套设施是不够的。为什么病人接受的治疗是不达标的?解决问题的答案在于我们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复杂性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医学领域,那种靠一个工匠式的医师拟定一个治疗方案就可以挽救病人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医师们必须向机械工程师学习,协同工作,让各部分配件配合默契,在为人类提供救助和慰藉时,于细微之处让整个系统张弛有度,获得上佳表现。
责任编辑:焦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