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球化新形势下,人才作为高级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世界宛如一个跨国的人才大市场,这使得国际人才竞争之于一国兴衰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城市,不仅是一个社会人口、经济等集聚的产物,更是增长动力之所在。如今,全球不少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已成为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组织节点,即“全球城市”。本刊约请著名国际人才专家王辉耀先生撰写此文,为国内城市的人才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根据《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上海的国际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再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处于第一名。近年来,上海凭借科学合理的引智政策顶层设计、开放的外商投资环境、良好的对外贸易发展基础和完善的国际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度。
科学合理的阶段性目标设计
为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人才高地,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国际人才开发设定了科学合理的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2005年,以建设成为亚洲人才资源高地为目标,上海努力打造人才支撑度强、人才宽容度好、人才融合度高、人才势能度和影响度大的人才成长环境。
第二阶段:2006-2010年,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目标,依据《上海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制定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外国专家和港澳台专才的规划,以及构建符合海外人才发展特点的服务平台,努力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2010年实现“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总量达到8万人,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达到15万人”。
第三阶段:2010-2015年: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才需求,《上海市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在《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基础上提出以同步实施中央和上海两个层级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千人计划和首席技师千人计划为统领,实施国际金融人才、国际航运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开发计划,集聚造就一批世界级高层次人才,将上海建设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的国际人才高地和世界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
第四阶段:2016-2020年: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提升上海国际人才高地的辐射力和带动力。通过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领军人才计划等重点工程,优化国际人才发展环境,显著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
开放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对外贸易基础
开放的外商投资环境,包括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聚集,是国际人才发展的基础。上海把营造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走在全国的前列。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实现软着陆,成为外资避险保值的安全港,国外资本纷纷投入中国。为吸引外商投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鼓励性政策,不仅积极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工作,更借助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两个大平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2014年7月2日,上海出台《关于加快上海创业投资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组建境外人民币创业投基金,简化外资参股人民币创业投企业相关行政审批流程。2015年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提高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上海进一步扩大本市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QFLP)范围,吸引海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参与试点,拓宽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
良好的对外贸易发展基础对于国际人才吸引同样重要。作为中国经济开放的重要口岸,上海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不过,上海将外贸视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侧重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以“大外贸、大口岸、大通关”为工作方针,着重发展进出口贸易、普通贸易和特色贸易、事务贸易和虚拟贸易,完善对外贸易的多样性。
如今,上海以打造国际贸易中心为契机,从深化贸易升级转型、提升现代市场体系能级和优化贸易制度环境入手,提升国际贸易中心服务辐射能级。计划下一步开展新兴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覆盖亚太乃至全球主要口岸的国际贸易通关信息网络。
完善的国际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以开放的引才政策和环境吸引国际人才,以提升公共服务,优化国际人才环境留住国际人才。
在人才管理体制方面,上海首先完善和优化了海外人才服务体系。2004年12月筹建海外人才服务中心,开通上海海外人才网,全方位服务国际化人才。其次,市人事局与各区政府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作为留学人员创业的孵化基地。再次,依托中国驻外使馆和海外留学人员组织协助开展上海引智工作,在海外设立工作窗口,积极拓展海外引智工作空间。
在完善国际人才服务体系、优化生活环境方面,上海积极加大国际化人才生活环境的投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等。构建国际化社区,提升上海的公共服务层次。外籍人员集聚的地区,开通多语种版政务网站,社区为境外人士提供“一张中英文生活信息地图、一本中英文生活指南、一份中英文社区报刊”等服务。建设国际学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解决国际人才子女入学问题。截至2017年3月10日,上海国际学校有近百所,在建8所。
尊重国际人才柔性流动的规律,以“双自联动”推进人才制度创新。柔性流动强调个人的来去自由和单位用人的独立自主,有利于实现人才与生产要素、工作岗位的最佳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般表现为引智合作、智力咨询、兼职招聘、交换使用等。这对于加大引进急需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而言,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完善国际人才居住证制度。上海首建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综合办理来沪外籍人员的就业证、专家证和居住证,申请审批的等候时间比过去缩短一半。创设国际人才试验区。以上海自贸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改革平台,建立健全外国人才管理服务机制和探索实施市场化用人机制,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推进人才政策先行先试,如明确外国人才申请和取得签证的标准条件和办理程序、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并联审批模式,设立首席外国专家评选制度,开展国外高层次人才国际商业医疗保险结算中心建设试点,建立健全外国人参与我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和探索给予外国人才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激励措施。2016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才“30条”发布进一步加快推进外国专家证和外国人就业证“两证合一”试点、延长第三次申请工作类居留许可有效期、探索将来沪外籍博士纳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申办范围、建立海外人才网上预约申请、电子审批及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等途径健全人才引进的便利化服务机制。2016年12月再推“出入境10条”新政,方便外籍华人安居乐业和外籍投资者申请永久居留,并鼓励外国留学生在沪创新创业。
(作者系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