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运河苏州段保护利用的路径

发布时间:2018-07-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卢 宁    

悠悠运河,纵横南北,流淌千年,历久弥新。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血脉而存在的京杭大运河,是独一无二的超大型线性活态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保护工作,强调要认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苏州是运河沿线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认真做好大运河苏州段保护利用工作,对新时代运河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文化特色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西破强楚,于公元前506年命伍子胥督役开凿“胥溪(胥江、胥河)”。今天的苏州段大运河,北起苏锡两市交界的新安沙墩港,南至江浙两省交界处的鸭子坝。大运河苏州段相关水系和点段既是苏州各历史时期的现存实物见证,更是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州运河文化空间,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勾勒苏州古城格局。苏州是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成功申遗的城市。运河依偎古城共生共息,“城—河—人”和谐共处的城市格局已绵延2500余年。大运河流入城区后形成了完整的水系网络,通过作为运河主航道的山塘河、上塘河、胥江、护城河以及盘门、阊门等水门,与苏州内城水系融为一体。直至当下,苏州城“三横四直”的水系基本完整,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依然留存,如山塘河、平江河沿线等处,仍旧保持着街道依河而建、建筑临水而造的经典风貌,“小桥流水人家”在此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大运河苏州段完美的水系布局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南方水乡城市规划设计的独特手法。

孕育苏州文化品格。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城市的命脉。从崇武到崇文,运河滋养的“水文化”一代代沉淀下来,形成了苏州“水韵”“书香”的人文特色。千百年来,水文化不仅孕育了苏州儒雅的民风和精致的民俗,还培育了历代苏州人丰富的艺术创造力。无论是吴侬软语,还是昆曲、评弹、吴歌,以及品种繁多的苏州手工艺,无不饱含水文化的特征,充满着“柔、秀、灵”的独特气质。与此同时,“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开放创新、共享交融”的运河精神更是浸润人心,当代苏州“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城市精神正是对其兼收并蓄基础上的凝练与升华。

繁荣苏州经济发展。运河的开凿对苏州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启蒙和促进作用。早在春秋时期,吴国的“吴市”就闻名遐迩。汉代之后,苏州据三江五湖之利,富甲一方,成为一座东南大都会。隋唐大运河的拓浚,进一步促进了苏州的商业繁荣和市场发展。苏州的大米、丝绸以及苏作工艺等各种商品,沿着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沿线地区,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逐步成为古代朝廷的经济命脉。唐朝时,苏州升为江南唯一雄州,宋元时期,更是得“人间天堂”之美誉。到明清时期,苏州的商业鼎盛,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台湾著名学者刘石吉的研究中,苏州“堪称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姑苏控三江,跨五湖而通海”,当时的阊门、胥门、山塘街一带,万商云集,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之一,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在太仓刘家港起锚,因此,阊门与刘家港都曾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运河的漕运业极大地推动了苏州的繁荣与发展,也相应孕育了浒关、枫桥、松陵、平望、盛泽等多个知名集镇。近代以来,随着运河苏州段的多轮疏浚,一些市镇再次仰仗运河之利成为经济名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乡镇经济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农转工”的重要转变。

二、深入挖掘、精准定位大运河苏州段文化价值

大运河文化段建设肩负着保护、展示、发展、生态、惠民等多元使命,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真正契合群众需求。近年来,苏州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价值,精准定位大运河文化遗存点段,在创新保护利用上取得一定成效,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在工作思路上必须把握好四个方面。

筑牢“文化魂”。传承运河文化内涵是保护利用的首要宗旨。要以文化的眼光,按照文化的规律,统筹推动大运河苏州段的文保、生态、旅游、水利、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坚决防止“建设性破坏”“维修性拆除”等文化“割脉”行为。

绘制“一张图”。立足现状、适当前瞻,坚持“一盘棋统筹、一张纸规划、一体化建设”,使大运河苏州段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在空间上保持连贯、布局上体现协调。由于大运河在苏州境内整体呈多线、复线带状分布,因此需要科学把握运河文化遗存间点、线、面的关系,把线性河道和其周边的城镇、乡村串联起来进行一体化保护和利用,实现串珠成链。

打好“特色牌”。“和而不同”是运河传承与保护的最佳愿景。要以苏州城市品位为基调,充分保留和传承能体现地域特征、历史记忆的运河景观风貌。深刻把握大运河精神内涵,创新开发运河苏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突出活态演绎和标识培育,不断提升苏州城市文化软实力。

保留“烟火气”。在综合评价大运河苏州段开发利用状况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新建项目,使市井生活、水乡情节、小镇风貌等更多接地气的元素充分融入整体规划。以优化生态、美化城市为主旨,不在运河沿线搞大拆大建,提味不变味,努力凸显运河原貌的本真和美好。

三、大运河苏州段保护利用的创新路径

苏州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运河保护利用的相关部署,进一步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全力绘制一幅彰显运河文脉的“姑苏繁华图”,使苏州段成为大运河保护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突出姑苏韵味,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创意走廊。突出运河文化内涵,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大运河由“地理标识”向“文化标识”延伸拓展。一是传承运河文化遗存。仔细摸清运河苏州段的各类文化资源家底,进一步深挖沿线历史遗存、廓清地域空间、理清文化脉络。推进盘门城墙、胥门城墙、横塘驿站修缮等重点工程,全面提升运河遗产完好率。以城市文化为主题,实施好环古城河健身步道照明提升工程。启动“大运河文化+”计划,提升苏州运河遗产展示馆、盘门运河广场等展示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大运河遗产公园和文化博物馆,打造集中展示大运河苏州段历史文化的特色平台。二是打造运河特色小镇。在运河遗产风光带上,塑造姑苏和吴江松陵两个核心圈,着力建设望亭、浒关、平望、盛泽等运河小镇。突出文创、旅游、产业、生态等概念,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模式,形成运河小镇新名片。三是讲好苏州运河故事。鼓励围绕运河发祥地、江南漕运中枢、水韵古城等主题,创作一批反映姑苏运河文化的精品力作,打造一批凸显苏州运河特色的会展、演艺、民俗等品牌活动,着力把千年运河厚重的文化底蕴活态展现出来,使苏州段大运河文化带形神兼备。

突出高质高效,着力打造大运河产业经济走廊。深入推动运河沿线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培育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努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大运河产业带。一是大力发展运河航运物流产业。牢固树立“绿色航运”理念,强化“互联网+”物流信息航务管理服务,推动传统“船流”向现代“物流”升级转型。在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先开发区域,打造一批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临港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大运河苏州段高能级、高质态、环境友好的重要增长极。二是大力发展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整合大运河文化消费资源,做足做靓城市特色“水文章”,构筑运河苏州段大文化IP概念,建设一批“文旅商”融合发展的体验式消费综合体,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运河文化景区和品牌。围绕运河沿线古城街区、古镇村落等核心遗产,设计“水陆联动”的苏州段运河遗产精品游线,探索枫桥景区等遗产段整体对外开放新模式,形成苏州文化旅游新热点。三是大力发展运河现代商业经济。梳理挖掘大运河苏州段深厚的商业文化传统,弘扬传承以“信”为本、以“义”字当先的运河商业文化,不断提升其时代价值。积极借鉴国内外运河商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打造现代商贸集聚区,形成一批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商业街区、商业社区等新型商业载体。

突出绿色和谐,着力打造大运河生态宜居走廊。坚持绿色共享的理念,积极推进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不断提升运河沿线生产生活功能配备,全力构筑宜居乐业的绿色生态带。一是强化运河生态空间管控。划定运河沿线生态红线,细化明确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潜力发展区以及控制发展区,严格实施分类保护、分级保护。积极推动运河沿线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优化滨河绿化空间,打造优良生态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运河景观带。二是提升运河沿线设施环境。深入推进大运河堤防加固工程,高标准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加强运河水系河道修复,实施污水截流、管网改造等工程,严格整治影响运河遗产保护的企业、房屋、设施、码头等。美化提升运河沿线建筑体系,定期对沿河建筑进行立面整修,并对沿线古建筑及民居内部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完善。三是规划建设运河宜居社区。以低密度社区为规划理念,形成一批有特色的运河人居组团,打造人和运河和谐共生的社区典范。以环古城健身步道为基础,积极推进运河体育公园、运河亲水步道等场馆设施建设,拓展运河慢行系统。推广建设一批运河文化方舱,打造苏州运河剧场,提升运河沿线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使运河与现代生活更和谐、更匹配。

突出协同共赢,着力打造大运河开放合作走廊。充分发挥自身开放优势,坚持对内协作和对外开放双轮驱动,着力打造运河沿线城市群开放优质窗口。一是主动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联合运河沿线的兄弟城市抱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做好接轨上海大文章,不断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二是积极探索运河沿线城市群内部协作新模式。创新与城市群其他城市之间的利益共享合作机制,深化苏通、苏宿等园区的共建模式,不断探索经济互利共赢。加强与京津冀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黄河中下游城市群在产业创新、生态治理、交通建设等方面的分工协作,努力形成推动运河经济带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全力塑造运河沿线城市群对外开放新样板。加快高端开放载体建设,率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成功经验,着力打造中新合作升级版、构筑两岸产业合作新高地、拓展对欧合作新空间,努力使苏州成为大运河沿线对外开放的标杆区域。

(作者系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