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南通市开展理论宣讲4000多场次、直接受众30余万人次,以“学院”“课堂”“工作室”“学习社”“讲习所”“传习所”“加油站”命名的理论宣讲平台不断涌现,通过微信APP、快手直播、微视频等,打造出一批“理论网红”……近年来,一个基层理论宣讲的城市生态系统样本——“南通现象”引发大量关注。那么,“南通现象”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是在南通形成了理论宣讲的生态系统?
宣讲主体:这是一群叫做“宣讲家”的共同事业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做好基层理论宣讲工作,需要有一支新思想来武装、能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的宣讲队伍。南通市“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是2016年中宣部表彰的全省唯一的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以该组织为纽带,南通市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聚集了一群“理论名嘴”,培养了一批“百姓名嘴”,多人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及省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如今,总数已达3000多人的南通市理论宣讲队伍已形成了一个包括领军人物、中坚力量、基层队伍的多层次“宣讲家”人才梯队。
在理论宣讲队伍培育方法上,南通注重制度化培训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建立导师队伍制度。“理论名嘴”队伍作为全市理论宣讲骨干培训导师队伍,2018年来人均授课60余场次,发挥了榜样引领和示范推动效应。建立冬训和理论骨干培训制度。举办全市基层党员冬训工作会议暨理论骨干培训班,邀请“名教头”“理论名嘴”助训,通过专家辅导、互动交流、榜样示范,提升宣讲队伍水平。建立“学徒”机制。理论名嘴组建工作室,招收理论宣讲学员,通过一对一、面对面、专题研讨、经验分享等形式,发现、培训、锻造了一大批基层理论宣讲人才。
在队员宣讲水平提升上,南通注重理论研究和宣讲实践相结合。理论宣讲要求宣讲人不仅要学透吃透中央精神,还要深入研究宣讲方法。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宣讲示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写,为干部群众作示范。领导干部带动党员干部学习,党员干部带动基层群众学习,在全市形成了领导带头、市县联动、层层跟进的局面。
宣讲对象:深入基层,说好“百家话”
理论宣讲是极其严肃的事业,但是基层理论宣讲对象和场所千差万别。因此,理论宣讲要根据宣讲对象来灵活选择合适的宣讲内容、采用合适的宣讲方式。在宣讲实践中,南通理论宣讲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相互交流学习,针对不同宣讲对象说“百家话”:普通群众讲“大白话”,街道社区群众讲“家常话”,青年学生讲“普通话”,机关事业单位讲“官方话”,外来人口讲“地方话”……最终形成一个宣讲对象全覆盖的格局。
针对不同宣讲对象讲不同的“话”,本质上就是宣讲平台载体的异质化建设问题,这正是南通市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推动理论宣传工作向城乡社区、班组班级、村头田头、海岛渔村,向外埠外地人群以及在外流动党员延伸覆盖,无论是远在边疆的对口援建地,还是全国各地的商会、建筑工地,都有理论宣讲骨干的身影,传播着党的创新理论。在南通,人们可以看见:有服务青年学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针对青年企业家开设的海门“奋斗学习社”;有进村入户的“小院课堂”“板凳讲习所”“党的创新理论传习所”“百姓名嘴宣讲工作室”;有为基层培养宣讲人才的“姚呈明理论武装工作室”……还有各地的草根文艺宣传队、老干部文艺队、志愿者文艺服务队、朗读志愿服务队等发挥文艺小分队“轻骑兵”的作用,以“文艺+理论”的宣讲形式将冬训教育内容送到村居、送进企业、送至田头。
宣讲标准:七个讲清楚,全面准确宣讲十九大精神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创新工作的延续,以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目的。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讲清楚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讲清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讲清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讲清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
南通深刻认识理论宣讲的重要性,围绕大局高站位,把握大势讲大事,服务基层为群众,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持续深入、永葆活力。优选精选理论宣讲内容,既要全面准确地讲清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形成的现实逻辑、历史逻辑和内在逻辑,又要聚焦南通城市建设成果和社情民惑,有的放矢地回答现实问题;明确设定理论宣讲的功能目标,既要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做实南通理论工作的重要作用,又要用南通的生动实践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视为“解读中国故事的南通章节”;灵活运用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通过生活化、互动化、分众化的理论宣讲,不断提高理论宣讲实效,做到“深入浅出”让人“点赞”,“浅入深出”让人“点头”;充分发挥新媒体的长处和特色,全媒体呈现,多矩阵发布,利用“指尖上”的平台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向更广范围覆盖。
宣讲生态:城市地域性人文历史与城市赶超型发展的深度融合
基层理论宣讲“南通现象”的产生,既来自纵向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也是横向的城市建设发展的推动。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所具有的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城市精神特质,是基层理论宣讲“南通现象”的文化母体。同时,生动的城市发展建设实践则是“南通现象”的助产师。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新世纪以来,“南通现象”不仅限于基层理论宣讲领域,已经发展和成长为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南通现象”生态群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的同时,南通的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与时俱进,在城市的生动实践中结出丰硕成果。早在新世纪初,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南通现象”就引起社会关注,成为中宣部认定的重大典型。2017年8月,《人民日报》刊发《“南通现象”成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样本》一文。党的十九大以来,南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着力组织实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铸魂、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创优、文化事业产业提质增效、文明城市全域创建、网络阵地清源固本等“六大行动”,全面发力建设理论武装强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全方位全媒体传播、文化高地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风清气正网络空间。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