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南京大学团委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了为期一年的系列网络微视频《神会马克思》,受到各界广泛好评,配套的青年读本《神会马克思:马克思的故事、著作与思想》也于近期出版。在微视频和青年读本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对如何面向青年做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教学工作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先讲故事,再讲道理
马克思主义课是广大青年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必修课,因此,绝大部分同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当熟悉。不过,这也会让许多同学形成刻板印象:一提到“马克思”,想到的就是一位不苟言笑、思想深奥的“大胡子”学者;一提到“马克思主义”,想到的就是一整套的抽象概念和原理。过去,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往往“直入主题”,只讲“大道理”,而并不怎么讲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革命家们波澜壮阔、不懈奋斗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思想历程。这就导致马克思在青年学生的心目中缺乏鲜活感和立体感,甚至有人说,马克思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样一来,同学们也就不容易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产生由衷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其实,马克思是人不是神,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神会马克思》微视频按主题分为四季,其中第一季的主题为“马克思的成长故事”。我们大量使用文献档案、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分专题讲解了马克思的少年时光、大学生活、职场初体验、从巴黎到布鲁塞尔的思想转变,以及他在伦敦创作《资本论》的故事,此外还介绍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马克思与燕妮患难与共的爱情,致力于展现一个在探索中转变、在奋斗中进步的马克思,一个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的马克思。这不仅是为了重新唤起青年朋友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更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伟大思想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谁也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有了解了马克思探索、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故事,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脉络,理解马克思的平凡中的不凡。微视频在“南大青年”微信平台上一发布,很多同学留言表示“第一次发现马克思原来这么‘有故事’”“马克思还蛮‘了不起’”,有的留言还很坦率:“没想到,我会在网上追一部讲马克思的剧”。
先读经典,再悟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生发出来的。不过,经典著作总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理论背景下的产物,往往比较艰深、晦涩。出于大众化的需要,在实际的宣传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淡化经典原著,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提炼和诠释原理方面。然而,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青年学生对于各种理论流派及其著作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这样一种脱离“原著”讲解“原理”的“空对空”讲解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同学们的思想水平和学习需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典本身全方位的、难以复制的魅力。教科书式的归纳和演绎固然必要,但往往清晰有余、精深不足,更无从展现经典本身的卓绝风格。只有从经典著作出发,与伟人来一场“思想对话”,才能更好地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神会马克思》邀请了大卫·哈维、安东尼奥·奈格里等海外著名思想家以及张一兵、唐正东、胡大平、张亮等国内知名“马工程”专家参与视频访谈,为青年系统推介、讲解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将经典著作导读与伟人成长故事衔接起来,以此作为讲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我们克服传统教科书式的“原理反注文本”的模式,努力用青年人的语言来重述经典诞生的历史背景,介绍经典的思想内涵,并借鉴近年来火爆荧屏的朗读类节目风格,由青年学生朗读经典中的若干篇章——从马克思大学时代的诗作,到马克思思想转变时期的《德法年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形成和问世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神会马克思》在喧嚣的网络空间向同学们发出邀请:静下心来,品味经典,感悟真理。相关视频推出后,引发了观众积极反响,甚至成为一些思政课堂上的教学辅助素材。
围绕问题,突出方法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看待世界的科学视角、改变世界的行动指南。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分割为世界观与方法论两个部分,那就错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内在统一的。因此,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统一起来,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
《神会马克思》策划团队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突出体现“问题意识”,紧扣新时代的现实课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及其方法论力量。我们没有按照教科书的框架来复述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思想体系,而是选取了若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实问题,立足于青年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引出马克思的思想,进而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及其方法论启示。例如,围绕消费问题,我们从网购和移动支付谈起,引出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辩证分析,进而引申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意义;围绕生态问题,我们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进而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传统文化问题,我们以同学的提问为线索,讲解了马克思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围绕共同体问题,我们回顾了相关思想史和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析方法,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这些以现实问题为核心的讨论,让马克思的思想更接地气、更具有时代性,而且也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朋友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入把握与自觉认同,引导青年为拥抱新时代、建功新时代而奋斗。
(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本文是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基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大学生骨干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2017SJB0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