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为了百姓更好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8-07-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秦振华    

编者按:4月28日召开的全省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回望江苏改革开放历程,无论是张家港从苏南的“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飞跃,还是昆山从“自费工业小区”到国家级开发区的嬗变,其背后无不凝结着诸如秦振华、吴克铨等一大批领导干部“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气魄。

秦振华,1936年生,张家港人,原江苏省政协常委、苏州市人大副主任、张家港市委书记。他是我党培养的优秀基层干部,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人物之一。从村支部书记、供销社主任、镇党委书记到市委书记,他一辈子都在基层“跌打滚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与张家港市80多万人民一起锻造了张家港精神,创造了张家港速度,书写了张家港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回顾过往,我这一生做了许多事,其目的也就四个字:发展、富民。替老百姓做事,他们满意,我也就知足了。看到老百姓由穷变富,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就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我是穷苦家庭出身。解放前,我父亲从海门移民到沙洲。他9岁丧父,母亲改嫁,13岁就给人当长工,一年苦到头,终年穿草鞋,举目无亲,直到29岁时才有了一间茅草土坯房成家。我这个穷小子,在旧社会就是一根草,没有人看得起。直到1949年解放,我们穷人才真正翻身分到了土地,我父亲被推选为村农会会长。因此,在政治上我对党有着最深厚的感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生和一家。

因为家贫,小学毕业我就辍学了。16岁到福前供销社工作,当营业员,18岁组织上发展我入党、当经理。是党的培养教育,让我很早就挑担子。我也深受父亲“村上的事,也是自家的事”思想的影响,在工作中忠诚老实、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党、报党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一年,我被任命为杨舍镇党委书记,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机遇。

当时的杨舍就像农村一个较大的集镇,一条狭窄的街道,用不了一支烟的功夫就走完了。没有工业,经济很差,交通闭塞,环境脏乱,完全不像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镇上干部觉得杨舍就像是县级机关的“后勤部”,专为县里服务,工作上不积极主动,也缺少创新。我说,杨舍镇作为沙洲县的城关镇,理应成为沙洲县的“窗口”,窗口敞亮了,沙洲人的脸上才有光彩。

我在第一次镇、村两级干部大会上,就向党员干部打招呼:我把丑话放在前头,我这里的饭不好吃,要扎扎实实地替老百姓做事;那些东吃西吃的,东窜西窜的,捞捞刮刮的,吹吹拉拉的,糊糊塌塌的,在我这里统统吃不开,不要想有市场,要是让我碰上了,别怪我不客气。

我一直认为,只要真心干事情,就肯定能干好。从治理和改造露天厕所开始,我大刀阔斧、敢抓敢管,一手抓环境整治,一手抓集体经济振兴。全镇上下精神振奋、奋力拼抢,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在苏州市166个乡镇中排名第一,成为苏州市八颗星典型、江苏省第一个文明卫生镇、“全国乡镇百星”第七位。

在基层多个岗位的历练,奠定了我政治上良好的基础,锤炼了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意志和精神。尤其是杨舍镇由全苏州县城镇中最后一名跃居第一位的亲身经历和实践,坚定了我敢闯、敢冒、敢试,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气。后来我在市委一上任就敢于喊响“三超一争”、样样工作争第一,就是因为有了经验、有了底气,而不是凭空喊出来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决定了什么样的发展成果,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那就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我在杨舍干了14年,带领全镇党员干部闯出了“杨舍精神”,那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公仆精神;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扶正祛邪,敢于碰硬的无畏精神;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的表率精神;自加压力,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是杨舍成功的重要原因。

不管东南西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这年一月,我接任张家港市委书记。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二个重大机遇。

当时我已经56岁了,充其量也最多干一届。想到这些,我给自己和给张家港的定位是:必须样样事要比别人超前一步,否则就没有机会跟人家竞争。

冷静分析了全国的经济形势以及苏南周边县市的发展态势后,我在第一次市委常委会上喊响了两句话。一句话是“三超一争”,即“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另一句话是弘扬“张家港精神”。在对杨舍精神进行概括、提炼、升华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这16个字的张家港精神。

我认准“发展是硬道理,没有经济就没有地位”,千方百计谋发展。当时国家要在江苏建一个内河港型保税区,我意识到张家港的机遇来了。但省内有此想法的不止我们一家,镇江港、南京港、南通港的条件都要比我们好,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先下手为强”。于是我们召开4000人大会,在3个月内完成区内1284户拆迁,160天建成当时长江流域最大的万吨级化工码头,6个月完成区内“五通一平”,9个月保税区封关运行,创造了让人惊叹的张家港速度。

在拼抢保税区建设的同时,我们全力实施港口工业城市发展战略,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领导班子转变思想,抢抓张杨公路、沿江公路建设,抢信息,抢项目。韩国浦项、德国毛纱、法国毛条、美国陶氏、雪佛龙等120多个大项目纷至沓来,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大公司落户张家港。同时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沙钢、澳洋、骏马等60多家集团企业茁壮成长起来,如今都成为张家港的支柱企业。

但事情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过。建设张杨公路时,人们对这项“太过超前”的工作议论纷纷,认为是“瞎搞,上面要来查了”。我说:“我们抢开放,抢项目是算大账,人们不理解,但我看准了,就拼命抢、大胆干。张杨公路不仅仅是一条公路,而是一个通向保税区的重大交通枢纽。我算的是大账,看到的是大局。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事业、有利于百姓,就大胆地干、大胆地闯。”在市委常委会上统一意见后,我们顶住了种种怀疑和非议,克服了资金严重短缺、工程量浩大、施工难度极高等各种困难,短短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这条双向八车道的高等级公路,创造了一个奇迹。

1993年,中央开始宏观调控和经济调整,有人举报张家港违反国家宏观调控,乱集资、乱拆建等,很多人认为我出大问题、“要抓起来了”。但我坚持“宏观调控是调低不调高,调劣不调优,调内不调外,张家港不是搞‘大跃进’”,响亮喊出“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难上难!不发展死路一条”,始终咬住发展不动摇,有问题到现场当场拍板解决,资金困难政府出面帮助解决,全市上下一条心,拼命朝前冲。中央、省里及相关部门先后到张家港调查,查后都说:“真是不可思议,项目都是好的,借来的钱来龙去脉都很清楚,张杨公路建成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新上的一大批项目大多数都已经竣工了,有的已经产出了,形势是好的,没有半拉子工程。”调查组回去汇报以后,中央和省委都肯定了张家港,还在媒体上公开宣传,由此“查出了先进”,让张家港名声大振。

只有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才能说百姓真正翻身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思路上,不仅要突出抓好物质文明建设,还要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就经济抓经济。刘云山同志2005年到张家港视察时说:“张家港对全国有贡献,推动很大。主要有三条:一条经验,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一把手抓两手,两手都过硬。一种精神,还是那么四句话。一条道路,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之路。”

从杨舍镇到张家港,我始终坚持样样工作要在全国争一流,不仅要夺单项冠军,还要夺全能冠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地方落后面貌,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出身于农村,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兴办乡镇企业的全过程,深感百姓只有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抹平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才能说中国的农民真的翻身了。因此,我很早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提出“城市现代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港口国际化”的目标。

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创一流。为了抓好这项工作,我走了两步棋:一是带队去威海和珠海参观学习,并借鉴新加坡的经验,确定从本地出发,抓好小城镇建设;二是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我们请吴良镛等设计大师对张家港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先后编制了市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做到“品味要高,造型要美,生态要好,居住要舒适,五十年不落后”。每一个建筑,每一项工程,都要精心设计、施工,要有特色,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民心工程。

我把生态、绿化、环保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来抓。在上级还没有要求和规定的情况下,果断大胆出手,以铁的手腕一下子关停了70多家污染企业。授予环保职能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制”的权力,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有污染的项目,就是出金子我也不要”。全面做到摩托车不进城,公共场所、步行街禁烟,全市禁放烟花爆竹、禁烧麦秸。张家港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等殊荣。这是保证社会安定、提高人的文明素质、优化投资环境的基石,都经得起考验。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多次到张家港考察,他认为这里的城乡一体化实现了两个历史性的转化,即由传统的、落后的小农意识开始向开放文明的城市意识转化;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并将这种转化称之为中国农村的一个奇迹,称赞张家港讲了大话、做成了大事、开创了大业。

当干部没有什么级不级,工作干不上去就真“急”了

一个地方要想真正搞上去,说到底,要有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张家港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崛起,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市委领导班子很注重自身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我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打铁需要自身硬”的观念。我过去一直说,一个地方能否搞上去,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否自身过硬。领导干部要有一股正气,一股好的精神状态,遇事要有鲜明的是非观,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一切从简,自身从严,要敢于扶正祛邪,无私无畏,一个声音喊到底,干事创业不吃情。我在市委常委会上公开讲“大家向我看齐”,带头苦干实干。

我们重点抓好“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抓两手,两手都要硬”。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关键是一把手要过硬,只有一把手过硬,一把手抓两手,才能克服“两张皮”的现象和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不是两手抓的书记,不是合格的书记,不是两手硬的书记,也不是好书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我们坚定实施“弘扬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激励开拓者”的用人方略,选拔干部“以德为先,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优胜劣汰”。我经常讲“当干部没有什么级不级,工作干不上去就真急了”,“什么吃香不吃香,有了实绩就吃香”。在张家港,有政绩的人绝不埋没,平庸无能的人绝不重用,投机钻营的人绝没有市场。同时,坚持“腐败不除,经济难上”,坚决不容忍腐败现象的存在,即使是发展经济的能人,也不能违反这一底线。

按原则用人,也像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干部上,不易;下,更难。无数的矛盾纠葛,扯不清的人际关系,哭、闹、求情、要挟,啥名堂都有。但不管怎样,为了张家港的发展,为了带领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我都要强力推进。当然,具体工作还是要深入细致。我始终抱着这一想法: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者无畏。只要是出于公心、自己过硬,就没什么好怕的。

这就是一股正气,也是张家港精神的一种体现。在我的理解中,张家港精神有一种民族的气质,是对党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执守;是坚定贯彻党的意志,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的一股精气神;是艰苦创业,敢作敢为敢担当的浩然正气。尽管时代风云不断变幻,张家港精神与时俱进,也丰富了一些新的元素,但其本质、内核并没有变,那就是坚持不懈地改革、发展、富民——这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