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周晓虹,江苏紫金传媒智库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出版著作10余部,主编、合作和译著数十部,曾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学院院长,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要造就一个新的世界,首先要造就一代堪当此任的新人。青年代表着未来,有怎样的青年便有怎样的未来。塑造堪当历史大任的青年一代的核心任务,当在通过青年一代实现传统价值观的变革,养成能够引领历史潮流并代表未来的新兴价值观,并由此实现人的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价值观养成与变革必须从青年入手
价值观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观念系统,它涉及人们对他人及周遭事物的意义或价值的评判,是人们关于什么具有价值、如何评判价值,以及怎样创造价值的根本观点。我认为,一个人的青春期是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首先,价值观是人们自出生之日起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作用下形成的。其次,从青春期开始,一个人开始逐渐形成了对社会的基本看法和价值取向。再次,价值观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当程度的持续性。尽管价值观的形成在个人生涯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青春期却是这一历史过程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一时间节点上价值观的塑造对个体和群体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这种塑造既包括对青年个体价值观的塑造,也包括通过对青年一代群体价值观的有意识塑造,进而实现对国民整体或主流价值观的重塑或变革。首先,青年相对游离于主流社会的地位与角色赋予了他们从主流社会脱身、反躬自省的可能。从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来看,所有的社会变革几乎都始于青年。20世纪初,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第一代共产党人是这样;20世纪末,投身改革开放大潮的青年也是这样。其次,青年作为社会变革的晴雨表能够敏锐地感受社会的脉动,能够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反映整个社会前进的趋势。可以说,青年的前行促进了国家的进步,而国家的进步则为青年的前行创造了条件,使其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发展。再次,只有青年才能通过不断的反思、交流和吸收去支撑一个民族伟大复兴价值观体系的重建。缺乏反思就会对旧有文化或行为模式之缺憾浑然不觉与孤芳自赏,不会产生重塑的欲望或渴求;没有交流不但不会有技术的发明和扩展,也不会为前述反思或反省提供可能。最后,自近代以来,青年们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拿来主义”,再到通过“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找到马克思主义,无一不是面对外来文化的优良之处所采取的吸收或借鉴之法。
正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所言,“未来10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这一关键时期需要青年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也需要青年养成堪与时代相称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这是现实的需求,同样也是历史的选择。
二、个体与群体:重塑价值观面临的核心问题
关于对中国人价值观重塑的问题,从清末甲午海战失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随着现代性的推进价值观也在不断重塑,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问题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徘徊的中国人始终未能在群体或社会之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加以倡导,正是党和国家在面对价值观领域的断裂和紊乱而做出的重要举措,目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建与现行社会形态相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但这并不能说近百年以来中国社会价值重建的工作就已完成,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现今它还只是主导价值观,尚未成为主流价值观。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时代的变革尚未结束,与此对应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也处在变动之中。另一方面则说明价值观重塑正逢其时,而“中国梦”的打造或者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凝聚共识、锻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熔炉。
三、“中国梦”:重塑价值观的关键抉择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深情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首先与民族兴盛、国家富强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的梦想”,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同时,他又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由此可见,中国梦的实现平台是国家和民族,其落脚点却是包括每一个个体在内的人民。
实现“中国梦”的理念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三者融为一体的践行路径,为我们解开近百年来中国社会转型所一直面临的那个核心问题——个体与群体(社会)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中国梦”力求引导包括青年一代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自觉地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为我们在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过程中,通过对个性张扬(个人幸福)与群体制约(民族或国家目标)间矛盾或冲突的整合,达到中国人价值观重塑的目的提供可能。
第一,在多元共存中凝聚共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是在改革开放后重建起来的,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形成了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多元共存的局面。而“中国梦”则成为整合多元价值观的基础或平台。一方面,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这一点上都具备基本共识;另一方面,“中国梦”对个人幸福的诉求,同样也为每一位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实现自己个人的理想提供了可能。
第二,在求同存异中彰显共识。价值的求同并不排斥价值的存异,甚至说现代社会的价值求同是以价值的存异为前提的。身处转型中的中国,我们非但不能存异,事实上我们也难以求同,这是价值观重建所面临的严峻的困难之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的提出为在求同存异中彰显共识提供了可能。一方面,“中国梦”汇聚了不同个体、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各自梦想和各自诉求,其本质上就承认了不同价值主体诉求或“梦想”的正当性。另一方面,“中国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它也必然要求我们在民族或国家大义面前达成基本的价值共识,将各自的诉求和愿望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业之中,这也是一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第三,在主导协同中实现共识。共识主导是指以一个全新的既代表现代趋势又承继传统品质的基本共识为价值观的主导,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文明、自由、平等、法治、诚信”体现了现代价值;“富强、和谐、公正、爱国、敬业、友善”则体现了传统美德。与此对应,多元协同则是指小众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下相互协作,发挥各自在不同领域中的不同效用,推动人的自由成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共识主导和多元协同”的图景之中,通过青年一代的率先践行,在尊重个体价值的同时可以维护群体的价值。
青年是做梦的年龄,也是打造梦想的最佳时期。对我们的民族来说,“中国梦”的提出和打造将为其腾飞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实现这一国家愿景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的梦想则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辛勤努力和全心付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青年应该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相结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重塑我们的灵魂及能够与之媲美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陈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