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军事摩擦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向北发展,执行中共中央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积极执行国民党的防共限共反共政策,纠集优势兵力猖狂进攻新四军。新四军被迫自卫反击,先后经历了保卫郭村、东进黄桥、营溪反击、攻克姜堰、决战黄桥等5次战斗,最后以黄桥决战的重大胜利为标志,取得了黄桥战役的胜利。
黄桥战役的胜利,是以陈毅、粟裕为代表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正确指挥的结果;是新四军全体参战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结果;是地方党组织和人民全力支援的结果。正是在这场战役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风貌和民族特色的“敢于斗争、不畏强敌;敢于胜利、不怕牺牲;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黄桥决战精神。
“敢于斗争、不畏强敌”是黄桥决战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黄桥战役中,从表面上看,国民党顽固派拥有兵力30000余人,而新四军仅有7000余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不过,粟裕却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另一面,做起了一道数学题,得出了7000余人>30000余人的结论:尽管顽军有30000余人,但兵分三路进攻,兵力分散,所以直接投入进攻黄桥的实际只有韩顽中路军第八十九军和独立六旅共计15000余人。这样一来,新四军的压力在无形中就减轻了一半。粟裕还看到,顽军师出无名,冒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大不韪,其官兵情绪低落;新四军则是正当防卫,事关生存,战斗精神倍增,对顽军可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法。下定决心后,粟裕立即进行了精心部署。
1940年10月4日凌晨,顽军第八十九军三十三师在黄桥东门发起猛烈进攻。黄桥激战时,顽军后续梯队也向黄桥推进,企图增援第三十三师。4日下午,粟裕登上黄桥镇北门的土城观望,发现顽军独立六旅成一路纵队正向黄桥推进。他又迅速做起了另外一道数学题:“如果两人之间的距离为1.5米,全部3000余人的队形将是长达四五公里的一条长蛇阵。从黄桥到高桥约7.5公里,其先头部队抵达黄桥以北2.5公里时,后尾必然已过高桥,也就是说敌人已经全部进入了新四军的设伏地区。”
粟裕见“肉馅”已全部包进“饺子皮”,遂令叶飞立即发动进攻,速歼顽军独立六旅。叶飞遵照粟裕指示,采取“黄鼠狼吃蛇”的战法,将该顽军截成数段,歼其大部,迫使其旅长翁达绝望自杀。与此同时,王必成率第二纵队进占分界,断绝了顽军第三十三师退路,并与陶勇的第三纵队前后夹攻,迅速全歼该师,还生俘了其师长孙启人。接着,王必成部与陶勇部兵锋北指,与叶飞部合力围攻顽军第八十九军军部。直至顽军第八十九军全军覆灭,黄桥战役胜利结束。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这种敢于斗争、不畏强敌的精神正是黄桥决战精神的真实写照。
“敢于胜利、不怕牺牲”是黄桥决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黄桥战役中,广大指战员面对顽军背水一战,子弹打光了,用手榴弹;手榴弹摔完了,用刺刀;刺刀拼弯了,用拳头。在全体将士的浴血奋战下,新四军取得了黄桥战役的胜利,谱写了人民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一页。
据开国少将、南京军区原副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孙克骥回忆,在黄桥决战时,他所在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在全歼独立六旅两个团后,又接受了围歼敌八十九军残部的任务。当时,敌八十九军军部被围在黄桥西南方向的野屋基一带。陈毅、粟裕决定以一、二、三纵队围歼敌八十九军残部,命令第一纵队四团立即向野屋基一带的敌人展开进攻。
为了全歼残敌,战士们连午饭也没来得及吃,就飞速地赶到野屋基的东北面。敌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完全没有想到我军会这么快打过来,连忙集中火器来对付我军,包括曲射火炮和山炮,火力很猛,我军被压制在野屋基东北的一片坝子上,前进不得。虽组织了几次攻击,但由于敌军的顽抗,都没有奏效,我军伤亡很大。直至天黑,我团八连利用附近的小河为屏障,爬上对岸,集中给敌军一阵子手榴弹,打得敌军晕头转向。我军由八连打开的突破口打进野屋基。经一夜激战,敌军见势不妙,渡河逃窜,军长李守维仓皇逃窜,失足没顶于挖尺沟中。
在黄桥战役中,新四军共歼灭敌军11000余人,其中生俘三十三师师长孙启人、九十九旅旅长苗瑞林等军官600多人,士兵3000余人,缴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189挺,山炮3门,迫击炮59门,弹药和军需物资甚多。战斗中,我军有900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种敢于胜利、不怕牺牲的精神,丰富了黄桥决战精神的内涵,为黄桥决战精神注入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新内容。
“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是黄桥决战精神的重要延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当黄桥决战打响后,成千上万的黄桥周边群众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热潮。他们承担了封锁消息、运输弹药、护理伤员、押送俘虏、收缴武器等大量后勤工作。数千群众卸下了家里的门板、拆开了睡觉的床铺,把门板、铺板送到新四军阵地,并连夜帮部队突击构筑工事。
不仅如此,黄桥工抗会组织了四百多人的工人纠察队,负责侦察敌情和维持社会秩序。黄桥及周围乡镇的农抗会组织成千上万的农民帮助修工事,挖战壕,筑圩子。他们还组织了一批担架队,帮助新四军运送伤员。在黄桥西郊的殷坍乡有位木匠顾金贵,把家里的木料赶做了六副担架,并亲自赶到黄桥抬担架。黄桥街上的各家烧饼店更是日夜忙碌,为前线战士做烧饼。有位名叫彭志玉的烧饼店老板带领全家和店员,连续三天三夜赶制了上千斤烧饼送往前线。
新四军文艺战士们被黄桥人民的支前热情所感动,当即谱写了一曲《黄桥烧饼歌》。随着黄桥战役的胜利,这首歌从大江南北唱到长城内外,从东海之滨唱到西北高原,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黄桥烧饼黄又黄,黄桥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这一曲黄桥烧饼歌,是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它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年代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之间水乳交融、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是对当年党的群众路线在黄桥战役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的真实讴歌。它歌颂了黄桥决战中新四军那种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向顽敌刺刀见红、血洒战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黄桥战役胜利后,陈毅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的作用:此役不仅是新四军的胜利,更是军民的共同胜利!
(作者系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接待科科长、讲解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