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决战。它的胜利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州凤凰山东麓,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他指出,淮海战役深刻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硝烟散尽,历史永存。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一张张珍贵的黑白相片、一幅幅动人的文艺作品、一个个承载记忆的革命文物,让我们可以在历史的坐标里仰望崇高,砥砺精神。
决战淮海,用生命谱写英雄赞歌
70年前的冬天,淮海大地硝烟弥漫。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中野司令员刘伯承、华野司令员兼中野第一副司令员陈毅、中野政委邓小平、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和华野副政委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淮海战役。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总前委的统一指挥调度下,浴血奋战,以60万兵力对抗国民党军的80万,首歼黄百韬兵团于碾庄,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杜聿明兵团于陈官庄,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在战役中,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献身,他们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黄百韬兵团逃跑,解放军各部队奉命分头追击。华东野战军9纵队27师79团追击敌人到堰头镇(今新沂市草桥镇)时,被一条十几米宽的河流挡住去路。战士们迅速地下河将两条梯子挂好,当作浮桥。但浮桥没有桥腿,无法让部队通过,而对岸的敌人已经开始逃跑。这时,副排长范学福一个箭步跳进河里:“同志们下来扛着!”2连3班的战士们在班长马选云的带领下,纷纷跳进刺骨的冰河里,10名战士两人一组用肩膀托起木板,用身体做桥桩,架起了浮桥,500名战士从他们身上通过,歼灭了对岸敌人。战士们纷纷感慨:“十人桥,是咱通向胜利的桥。”而今,血肉之桥早已变成漂亮的石桥,但支撑桥身的十根粗壮的石柱,仍像当年的十位勇士一样屹立挺拔。
在硝烟与战火中,像“十人桥”这样英勇牺牲的故事不断上演。20世纪50年代上映的电影《董存瑞》中,董存瑞在战斗中奋不顾身,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暗堡的形象深入人心,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淮海战役中,有一位像董存瑞一样的英雄,叫张树才。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中,他抱着二十斤重的炸药包,飞身炸地堡,用生命为部队铺平前进的道路。他是淮海战役牺牲战士的典型,据统计,淮海战役中共有3万多人壮烈牺牲。
人民支持,小车推出辉煌战绩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
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华北解放区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忙支前。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成了千百万人民的自觉行动。据不完全统计,战役中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大小车88万余辆、担架20.6万副、挑子30.5万副、船只8000余只、牲畜76.7万头,筹集粮食9.6亿斤,赶做军鞋数百万双,运送弹药300多万吨,转送伤员12万名,另有10余万青年参军参战。这数百万民工和车辆组成了一幅车轮滚滚、波澜壮阔的人民支前的雄伟画卷,这些源源不断的小推车保证了物资的按时供应,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陈毅所说的那样,“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在淮海战役中,数百万有着不同口音的支前民工,从四面八方赶往战场。他们推着小推车,驾着牛车,赶着毛驴,踏着厚厚的积雪,源源不断地将粮食和弹药运往前线;他们跋山涉水,日夜奔走,为前线送去白面、小米,自己吃的却是高粱米、萝卜干和红辣椒……正是他们的支持,才会有淮海战役的胜利。作为543万支前民工的代表唐和恩,他和乡亲们推着独轮车,冒着飞机的袭扰,把粮食、弹药运到前线,他的足迹遍布苏鲁皖三个省,行程2500多公里,在他随身携带的竹竿上,密密麻麻地刻着88个大小城镇和村庄的地名。在战役期间,伤员从前线退下转运至后方,靠的也是支前民工不分昼夜地运送。无论是运输物资或是伤员,支前民工都冒着被敌军突袭或是扫射的危险,将生命置之度外。可以说,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真正是人民的胜利。
弘扬精神,红色记忆永流传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前仆后继,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密切配合;顾全大局,令行禁止;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群策群力,瓦解敌军……他们以少胜多、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创造世界战争史上60万战胜80万的战争奇迹,这集中体现了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淮海战役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为的是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弘扬和传承好淮海战役精神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传承红色基因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中,更重要的是落实到真抓实干、干事创业上,真正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淮海战役纪念馆一直致力于发掘淮海战役历史文化的新素材,赴全国各省市开展淮海战役亲历者抢救性采访工作,开展亲历者口述历史的研究,自2014年以来共计采访亲历者567人,整理口述史资料31万字,在此基础上编撰《我是共产党员》《力量的源泉》《永远的丰碑》党性教育读本。同时,先后组织讲解员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以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进行宣讲,通过珍贵、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声情并茂的讲述,引领当代青少年重温历史、感悟革命先辈的信念和智慧。
不仅如此,在淮海战役纪念馆旁,有一条以唐和恩命名的“和恩路”,是江苏省首批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今年3月开始,上千名徐州市委党校的学员分批来此上情景党课,通过支前体验、情景教学等方式,重温那个红色年代。
无论过去、现在、将来,淮海战役精神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和红色养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更加需要传承好淮海战役的红色基因。这不仅是为了慎终追远,更是为了让红色精神穿越时空,让每个人都能仰望到一种向上的力量,激励前行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