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江头海尾、太湖之畔的无锡,是由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孕育出来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大运河无锡段形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明清,是文字记载江南运河最早的段落,全长40.8公里,曾是无锡经济的命脉,也是厚积无锡数千年文化的彩带。她是承载无锡城市数千年发展历史的“母亲河”,因此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对无锡来说极具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一、大运河的无锡解码
无锡的古运河,从运河开凿之始就与无锡相伴相生,血肉相连。无锡的变迁史,几乎都可以在运河两岸的空间中找到其相应的遗存,大运河无锡段也以其各段中开凿最早、惟一贯城而过、遗存众多、保持原生态风貌的特色,成为大运河精华荟萃之地。
古运河重要发源地无锡。中国运河的开凿,据史籍记载,先秦有5支,除“鸿沟”属魏国所开凿之外,江南古运河、子胥渎、邗沟、深沟等4支均由吴国开凿或疏浚完工,是吴文化为中华文明作出的一大杰出贡献。商朝末年,泰伯、仲雍兄弟南奔至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无锡新区梅村),从此开创了吴国的历史。泰伯率民众兴修水利,开凿伯渎,东西长37里,宽12丈,后人称之为“伯渎河”或“泰伯渎”,至今犹存。她的开凿,使江南地区“数年之间,民人殷富”,也为公元前210年吴王夫差开凿“吴古故水道”(即古江南运河)奠定了始基。
古运河塑造了无锡的空间形态。现今无锡市区最繁华的中山路,原是京杭大运河的无锡城中段,称“中直河”,又称“弦河”,南北走向将无锡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墙内侧有弓河,与弦河之间有9条东西平行的箭河,构成“一弓一弦九箭”的河道空间。西城墙外侧有城河,也有东西流向的“前西溪”、“后西溪”等河道与弦河相通。这些河道在上世纪中期都被填没,修筑为路。但临河而筑的名门宅第,如薛福成“钦使第”、陆定一故居等,依然如初,是无锡名人故居最密布的区域。大运河不仅在无锡穿城而过,而且还抱城而过,塑造了无锡老城的龟背形空间。抱城合流后的运河,再向南流过清名桥,分支东接“伯渎”,主河道南至下甸桥,与1988年竣工的绕城新运河汇合。这一空间构成,塑造了无锡南北两大商贸物流历史街区,即北门外的北塘大街和南门外的清名桥历史街区。
古运河孕育了无锡的文化特色。跨塘桥至清名桥1.5公里长的古运河段,河宽约20米,两岸人家枕河而居,寺、塔、河、街、桥、窑、宅、坊众多空间元素有机组合,线性呈现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江南风貌的全景式遗产,1995年即被江苏省政府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加以保护,2006年被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认定为“最具原生态风貌的古运河文化绝版之地”,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
古运河流淌着无锡的历史。从北门外黄埠墩到南门外清名桥,长约6.6公里的古运河,沿岸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据不完全统计,有国保单位6处,省保单位24处,市保单位35处,如茂新面粉厂、鼎昌丝厂旧址、申新纱厂、天元麻纺厂、庆丰纱厂、振新纱厂旧址、永泰缫丝厂旧址、北仓门蚕丝仓库、锡金钱丝两业公所等,处处彰显无锡的悠久历史。
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无锡探索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认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运河城市,无锡市一直高度重视运河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本着“以水为本、以文为魂、以城为根”的理念,努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综合性工作,努力彰显城市历史的主要特征,从整体上增强城市的文化含量,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水为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运河文化遗产的最基本特征是以河为载体,离开了运河这一流动性载体,运河文化遗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运河保护实践中,无锡十分重视保护运河河道载体。深入实施大运河保护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伯渎港、锡澄运河等与大运河联通的骨干河道基本完成治理,运河水质和沿河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调整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积极推进水环境区域补偿和生态重点区域补偿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以文为魂,传承历史文化资源。“以文为魂”,体现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无锡的引领与推进,无锡一直注重融合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实现沿线人文与生态、历史与现代、宜居与宜业的相互交融。一是融合发祥地吴文化。依河而建的无锡城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人文底蕴深厚,无锡依托吴文化博物馆、遗址公园等临水文化遗址场馆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努力推动吴文化与太湖、运河水生态的融合。二是融合近代工商文化。通过对运河沿岸工业遗产和遗址进行结构调整,建设开放一批独具特色的博物馆、艺术馆、产业园等。如利用茂新面粉厂建设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利用塑料厂厂房建设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利用原米市仓库建设了“周怀民藏画馆”,利用蚕丝仓库建设了“中国丝业博物馆”,利用春雷造船厂旧址建设了“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使之成为阐释无锡近代百年辉煌城市特色的载体。三是融合个性鲜明的江南水乡文化。无锡先民临水而居,粉墙瓦黛、小桥流水,形成令人心旷神怡的江南水乡风貌。围绕亲水文化、名人文化、谱牒文化等,重点打造了惠山古镇等五处历史文化街区。
以城为根,提升综合治理效应。为保证运河遗产保护利用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无锡市坚持以城为根,突出规划先行,注重提升综合治理效应。先后划定14.95公里古运河段为环境控制区,贯城6.6公里古运河段为建设控制区,清名桥1.5公里、惠山2公里古运河段为水弄堂文物保护区,以有效保护古运河沿岸环境、风貌、建筑。加强航道运输管理,以京杭大运河为标杆和主轴,锡澄运河等五条国省干线航道全面推进升级改造,运河的航运、生态、文化景观等功能不断集聚凸显,京杭运河无锡段2016年船舶流量达44.64万艘计2.7亿吨,成为直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河集装箱集疏运主通道,成为支撑无锡乃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水运经济命脉,水运运量大、成本低、低碳环保的优势进一步发挥。积极推进古运河旅游度假区建设,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无锡展望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是一项巨大、复杂和长期的系统工程。按照文化遗存保护、文化价值弘扬、生态保护修复、沿线环境建设“四个走在前列”的定位,对照建成“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的标准,着重推动大运河无锡段文化带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围绕绿色发展,打造运河生态景观。实施大运河无锡段保护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应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监管责任,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控源截污、清淤疏浚、调水引流和生态修复,切实改善运河水质。加强运河岸线管理和绿化维护,科学调度各类水利设施,推动形成河清水碧、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
围绕历史特色,彰显运河文化底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因和内动力。在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过程中,应深度挖掘弥足珍贵,能够彰显吴文化、近代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宗祠文化等具有无锡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全域保护、全域规划、全域管理、全域经营、全域旅游等方面发力。如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惠山古镇等为载体,更多地挖掘文化内涵、注入文化因子。加强运河类和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宣传,改造提升一批大运河主题博物馆、展示馆,加强运河堂馆、运河广场、运河园区、运河长廊、运河品牌和运河标志性工程建设,充分彰显无锡运河文化的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同时支持运河沿线和相关大专院校建立运河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相关组织。定期举办弘扬运河文化、传播无锡风情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论坛、节庆、庙会等活动,依托于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活态性、原真性、整体性、生产性保护等原则,结合运河文化带建设让运河文化活起来。依托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工业遗产众多的城市特色,利用起众多的工业遗产,建成系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者成为城市开放空间、旅游度假地。
围绕制度建设,带动全员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面广、复杂性大、困难矛盾多,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无锡市将成立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理顺工作机制,形成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办公室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地区积极联动的工作格局。相关市(县)区也相应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与市级领导小组形成上下呼应的良好联动机制。通过加强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宣传,擦亮叫响“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品牌,从而不断提升社会知晓率。
围绕项目储备,推动运河产业发展。项目储备作为运河文化产业链工作的重要环节,既是项目工作的重点和基础,又是确保项目工作循序渐进和连贯推动的关键所在。无锡将从全市发展的高度,立足沿河地区实际,谋划启动一批条件成熟、关注度高、带动力大的项目。如推进古运河旅游度假区配套一期、环城步道、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城市设计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好项目建设对发展的撬动作用。合理规划、协调推进沿河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产业发展,优化发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兴高端服务业,提升发展传统商贸、休闲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增强沿河地区的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能力。
围绕交流合作,贡献无锡智慧力量。在组织本地力量积极进行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建设的同时,要以超前的意识和巨大的魄力“请进来”、“走出去”,多方位开展运河保护的对外交流合作。坚持国际理念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积极借鉴国际先进城市推进沿河地区整治开发的经验,充分融合无锡本地特色,制定实施与无锡所拥有的地位、形象和竞争力相符合、相匹配的运河文化建设规划方案,明确无锡段建设的定位方向、空间布局等,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无锡智慧”与“无锡力量”。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