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理论荷漾心田

发布时间:2018-09-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宝 宣    

在宝应,有这样一支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志愿者团队:他们是一支为理论“着迷”的志愿宣讲团;他们用生动的故事、通俗的语言,把创新理论讲到群众的心坎里;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推动党的理论宣讲“落地生根”。他们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荷乡播种者。

人才支撑,让理论宣讲队伍有保障

2014年,宝应整合全县宣讲资源,召集基层宣讲骨干成立了荷乡播种者志愿宣讲团,旨在通过志愿宣讲,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播下信仰、信念、文化和法律等种子,使其生根发芽,提升全民人文素养。

如今,这支队伍中既有机关普通工作人员,也有党校专职教师;既有爱心协会领头人,也有农村致富带头人;既有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的宣讲员,也有退而不休热心宣讲事业的老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成立4年以来,127名荷乡播种者每年开展理论宣讲300场,听众数十万人。

百姓点单,让理论宣讲散发泥土香

几年来,志愿者深入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与基层百姓同坐一条板凳,用朴素的语言把党的创新理论送进千家万户,受到了基层干群的广泛好评。

今年63岁的赵晓阳是一名乡村退休教师,也是一名荷乡播种者。“一份稿子一张嘴,热心宣讲不言悔。”村民亲切地称他为“草根”宣讲员。2017年冬训,他全身心投入到理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中,从机关到学校,从企业到家庭,从社区到农村,从田间到地头,一个月作了30多场宣讲。针对不同的宣讲对象,他一次次调整着宣讲内容,转变着宣讲方式,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

“理论+文艺”,让理论宣讲更有感染力

如何改变传统印象中理论宣讲枯燥、单一的形象呢?荷乡播种者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讲活动。

在广洋湖镇,60多岁的乔学华退休后自掏2000多元购置服装道具,组建文艺团。今年春节,该团队参加全镇文艺巡演,以三句半、表演唱、二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在乡村舞台上宣讲十九大精神,受到干部群众欢迎。鲁垛镇绣娘李红霞将自身的爱好快板说书与宣讲十九大精神相结合。“决胜全面小康路,攻坚克难不停步!”平时工作闲暇,绣坊里就会想起这样的宣讲快板,时间一长,绣坊中人人也能跟着说上几句。在荷乡播种者示范带动下,文艺草根宣讲志愿者不断涌现,共有500余名理论志愿者活跃在宣讲一线。

荷乡播种者带来了党的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创新。宣讲主体从宣传部、党校唱“独角戏”,转变为多部门、多领域联动的“大合唱”;宣讲理念由传统的说教灌输转变为宣讲、帮扶、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化模式;宣讲方式由固定课堂、单一授课转变为网络宣讲、寓教于乐,增强理论宣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放眼荷乡大地,一个组织有力、上下联动、各方参与的“大宣讲”格局已经形成。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