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展“我是党课主讲人”活动,仪征市广大党员干部在一次次主讲人和听众角色的切换中,感悟到要让基层听众坐得住、听得懂、用得上,就要做有“味”的理论宣讲。
要有“鲜”味。一场基层理论宣讲,就好比一顿农家宴。首先,“食材”必须新鲜、应时。宣讲的主题必须紧扣时代、紧贴实际。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养分,抓住重点、制定计划、安排主题。其次,需要好“调料”。主讲人要立足岗位,结合工作实际,阐述学习“大道理”的“小心得”,交流对部门工作的思考以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新集镇开展“我是党课主讲人·村党组织书记讲党课”活动,12名村支书、16名大学生村官分别聚焦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展开宣讲,受到村民的普遍好评。
要有“土”味。农家宴讲究原生态、泥土香,基层宣讲的受众是广大农村群众,要追求接地气、乡土味。要联系好实际,让群众“坐得住”;讲好地方话,让群众“听得懂”;多讲生产生活,让群众“用得上”。仪征引导鼓励主讲人深入基层调研,将大理论具化细化为小选题,用“群众视角”看问题,用“百姓语言”讲道理,用“身边故事”举例子。连续3年组织开展“党课主讲人进冬训”活动,提供“菜单式”服务,由镇村党员干部点题、选题,主讲人围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怎么看怎么办”等主题撰稿备课,受到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要有“情”味。农家宴最吸引人的是乡情。打通基层干群理论学习的“最后一公里”,要凸显人情味、乡情味。由身边人讲身边事,是仪征市提升理论宣讲实效的重要实践。大仪镇80后大学生村官沙浩,将本地农妇张年凤见义勇为从车轮下救出小男孩的事迹,写进《学习身边好人,共建核心价值》党课,同时发挥曲艺特长,引入扬州评话,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可亲可信可学的事迹,听众听得有感触、有收获。
要有“品”味。农家宴要有看家菜,基层理论宣讲也要打造品牌。仪征市坚持把“我是党课主讲人”活动作为加强基层理论教育的一项长期工作、重要任务、特色品牌来抓,通过点上示范带动,面上持续推进,建立了一套经常化坚持、常态化开展、日常化督导的长效机制。市委宣传部、市级机关工委每年制定主题活动方案,明确学习宣讲的时间、主题和人员;把活动开展情况列入部门年度考核;举办党课竞赛专场,择优推荐优秀主讲人进入市级决赛。在全员参与、择优选拔的基础上,大量新鲜血液被补充进入到市“党课主讲人”宣讲团,将更高质量的党课送进基层。
(作者系中共仪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