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十讲》系统组织党课专题教学

发布时间:2018-09-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叶 凌    

最新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是当前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也是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接下来的教学重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用好《三十讲》来组织教学、推进教学,使学生始终有兴趣、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课堂教学后的认真思考和践行?我特以第十八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授课内容,分享自己在马院课堂上以系统思维为指引开展备课、授课的心得与体会。

系统思维 宏观把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首先掌握“文化”概念。尽管“文化”与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其体系庞大,大部分人对于文化的把握和了解,欠缺系统性。因此,在课堂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对“文化”进行准确认知和把握的学习问题。鉴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必须发挥关键知识点“串联”作用,将零碎或片面化的知识如珍珠般串起,同时,针对学生知识欠缺的关键部分,及时增补。一方面,教师用心讲述和串联,另一方面,学生用心整理和填补,这样整堂课教学下来,学生不仅学懂了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等概念,而且关于文化的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也就形成了。

具体到单个概念的讲述,必须遵循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原则。如在对文化和文化建设领域进行系统讲述时,必须要让学生对于“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既在宏观上把握三者关系,又丰富对个体的认知: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分为器物性文化、制度性文化和精神文化;知道“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内容和外在表现;知道“文化自信”的由来和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员自我感知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对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自信建立的迫切性有了深切的认识,最终读懂弄通“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系统思维 历史梳理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是核心词。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十九大报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段话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和主要内容,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这段话?必须从时间系统的角度,通过历史的梳理,看“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从内容源头上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上个世纪初传入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合流。厘清两大文化思想源头的合流过程,讲述不同阶段不同具体国情下的文化实践,就讲清楚了什么是“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这个梳理的过程,既有文化建设理论的不断总结和修正,也有文化建设实践方面的探索和推进。

整个教学环节,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对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上的回顾。这种依据时间系统的历史回顾,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不易,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体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让他们觉得老师讲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系统思维 层层实践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最终要落脚于“推动”。这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个体的合力来系统实践和推进。

首先,要立足于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迁的把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文化建设角度深刻解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深刻理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将会极大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分享感,文化建设将会比以往四十年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方面的需求,而且会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其次,理论+案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生动描绘当前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围绕第十八章第二至第七节的内容,结合当前文化建设方针政策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被提出?其存在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尽快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新时代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力来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什么新时代呼唤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为什么要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这些与“文化自信”有什么关系?

再次,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进行自我思考。在阐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时代命题”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每一个人可以从上述哪个或哪些方面,结合自身特长、专业技能或工作岗位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些什么?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如个人演讲、课后蓝图绘制作业、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自觉自愿从实践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总之,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用好用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一书,在教学中贯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思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既说清楚每一专题的内部体系,又将该专题置于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工程的庞大体系中;既帮助学生树立系统思维的理念,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既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又能以教学活动为契机,真正做到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大众化研究”[14BZX08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