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力突破,打造国家新名片

发布时间:2018-11-0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夏 寒    

作为世界核电大国,中国在运核电机组数量排名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数量排名世界第一。目前,中国正在把核电销往海外,两台“华龙一号”正在巴基斯坦建设,在英国建设“华龙一号”已被列入议事日程,与阿根廷也已签订意向合同,未来还会有更多自主设计的核电机组走出国门。

中国核电技术的曲折之路

2003年下半年,我国正式开始研究引进核电技术,当时国内不少人认为,在原来二代核电技术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二代加”是最好的核电技术。

2004年3月22日,曾培炎同志主持召开国务院关于核电发展问题的办公会议。会议明确了核电招标的目标是第三代核电技术。接下来,在三代核电技术中,是选择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技术,还是法国阿海法公司的EPR技术,在核电业界还存在争议。为此,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邀请了34名专家参加,其中有10名两院院士。最终经过投票决定采用美国西屋公司AP1000技术。

2006年11月,AP1000技术中标,并被确认为未来中国核电发展的主流技术路线。首批采用AP1000技术的4台机组,分别为浙江三门核电1、2号机组和山东海阳核电1、2号机组。但因为新技术的首次应用,项目的建设进程出现诸多不顺,主泵、爆破阀等关键设备均出现问题。经过多次试验并改进,直到2015年10月29日,国核技与西屋公司终于宣布,首台AP1000核电机组的主泵最终性能试验与试验后检查圆满完成。

AP1000的设备问题,也引发了当时业内对AP1000技术先进性及美国核电制造能力的质疑。何时才能投产,成为国核技工作人员以及三门核电1号机组建设人员经常会被外界问及的第一大问题。

在投产拖延的几年中,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与国核技正式宣布合并成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核技成为国电投的二级单位。AP1000机组未能顺利按期投产,也是国核技被合并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此期间,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被正式提出。“华龙一号”刚被提出时,其定位是“出口国外的核电技术”,但如今,两家公司则在力推其能够在国内进行批量化建设。这意味着,“华龙一号”技术将成为AP1000的市场竞争者。甚至已有原计划采用AP1000的核电站,改用“华龙一号”技术,比如福建漳州核电站。

事实证明,特别是后来发生的日本福岛核事故证明,本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安全第一,引进先进三代核电技术,高起点推动安全高效发展,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是有前瞻性的、完全正确和睿智的战略决策。

增强“中国标准”世界话语权

当前,我国正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核电事业蒸蒸日上。到2025年我国核电机组将达到100台左右,这也开启了以标准助推核电走出去的最佳时机,核电国际标准化工作面临关键窗口期。制定并输出中国标准是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核电标准化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发布核电标准90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核电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标准体系,使得我国在国际核电标准领域声音逐渐增强。

2017年10月中旬,IEC/TC45、反应堆仪表分技术委员会(SC45A)、辐射防护仪器分技术委员会(SC45B)的全会及其工作组会议在上海成功召开。来自英国、美国等17个国家以及IEC中央办公室、欧盟、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组织的代表和专家共计20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国专家积极主动介绍国内相关提案或标准的进展情况,同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得到国外专家的积极响应和一致好评。

2018年3月8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18年第35号决议批准中德两国联合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核能、核技术及辐射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反应堆分委员会(ISO/TC85/SC6)秘书处。这是中国首次承担核工业领域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职责并担任重要席位,标志着我国在国际核能标准化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筹备2020年ISO/TC85第22次全体会议。ISO/TC85第21次全体会议决议明确下一届全体会议将于2020年在中国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叶奇蓁认为,建立“自主、统一、协调、先进”的标准体系是有深刻意义的。“核电标准化应该有自主精神,创新思维。如果还停留在照搬国外标准的思维上,中国的核电标准永远合不起来,而且也不可能前进。”

中国核电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2018年8月9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核电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19年形成我国核电标准体系,2027年,跻身核电标准化强国前列。

近年来,我国在运核电机组数量不断增长,第三代核电技术也具备了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专家认为,未来核电发展要统筹国内外市场,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从而促进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新建约130台核电机组,到2030年前将达到约300台,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和周边国家将占到新建机组数的约80%。我国力争2030年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造约30台海外机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电合作,将直接撬动3万亿产值规模的市场。

按照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在建、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8800万千瓦,核电标准化建设面临关键窗口期。2017-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25%,核电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共38台,装机容量达到3693万千瓦。

历史上,三哩岛、切尔诺贝利、福岛三大核事故给全球核能事业带来的影响依旧存在。中国核电产业在未来发展中依旧面临着安全性、经济性、放射性废物管理、公众接受度等诸多挑战。必须统筹好核电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在《核安全法》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其他核能相关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核电法规标准体系,加强核安全监管,优化改进核电建设全过程安全管理与质量保证,提升核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水平,推动我国核电产业绿色发展。

责任编辑:冷 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