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雷: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

发布时间:2018-11-0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邱 湘    

江苏省常州市清凉路子和里3号,坐落着一座两进三开间木结构的江南老式民居建筑。这座院子的主人,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张太雷。这里以张太雷革命足迹为线索,通过油画、实物、照片等史料展现了他革命、光辉的一生,也诉说着人们对他的思念与牵挂。今天,当我们再次重温这位革命先烈短短29年的传奇人生时,仍会给人心灵以“惊雷”般的震撼。

追求真知,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

张太雷原名曾让,字泰来,投身革命后取“泰来”谐音改名太雷,其含义是立志把自己化为改造旧社会的“巨雷”。1898年,他出生在常州西门外西仓街,与母亲相依为命,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顺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在中学,他阅读了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的书籍,在幼小的内心萌发了追求自由民主的主张。

1915年,张太雷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冬转考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在北洋大学就读期间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之时,马克思主义思潮随之涌入中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极大地震撼了张太雷的内心世界。为了进一步了解苏俄,他通过朋友的介绍,与俄共(布)中央远东局海参崴分局派到中国进行革命联络活动的俄共(布)党员鲍立维建立了联系。不久,他受到鲍立维的邀请,担任了鲍立维的英文翻译。在鲍立维这里,他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帮助鲍立维翻译了不少社会主义革命的文献,成为中国最早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熏陶的青年之一,他的世界观也由此开始由民主革命思想逐渐转向了共产主义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中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开始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探索新的救国之路。大学期间的张太雷,率先接触到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并积极投身到革命实践中。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他积极投身其中,并在北洋大学成立了中国大学生最早革命团体之一——“社会改造社”,团结青年学生走十月革命的道路。1920年3月,他加入了李大钊、邓中夏等在北京秘密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往来于北京、天津和其它一些地区,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

肩负使命,参与党团组织的初创

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遣维经斯基等人来华,了解中国革命形势和能否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他们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等人,认为中国已具备建立共产党的条件,并对建党工作给予帮助。张太雷作为维经斯基的英文翻译,参加了北京、上海的建党活动。1920年10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张太雷加入,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此,他满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勇敢站在革命斗争最前列,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张太雷是个行动力执行力很强的革命家,尤其是在建党建团的复杂工作中。从1920年夏天开始,张太雷直接参加中国青年团组织的创建活动。1920年11月,他在李大钊指导下,建立天津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任书记。他为该组织起草的团章明确规定团的宗旨在于“研究和实现社会主义”。天津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广泛宣传革命思想,推动天津、唐山、长辛店等地的工人运动,先后创办《劳报》《来报》,并分发《共产党》等革命刊物,产生较大社会影响,被誉为“比较彻底的中国青年组织的楷模”。

张太雷在实际工作中特别能吃苦,在参与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时,与邓中夏一同到长辛店一带开展工人运动,与工人同吃同睡,当时每月生活费只有7块钱,他留下3块钱作为伙食费,其余都用于招待工友,自己经常吃不饱。当时不仅是他个人经常入不敷出,党组织在经济上也十分困难,但他看到身边的同志需要接济时还是经常慷慨解囊,两套西装进了几次当铺,每次都得等领到新发的经费再从当铺赎回。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和青年团组织的使者,张太雷以其杰出的才能很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加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共产国际的联系,加深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了解,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和青年团组织的影响,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舞台上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宝贵贡献。

献身革命,喋血战斗火线

早在北伐战争开始的前夜,蒋介石为实现其政治野心,建立独裁统治,展开一系列限制共产党的活动。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霎时间,中国大地乌云翻滚,针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大屠杀接连发生。

张太雷对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革命者的行径万分愤慨,同时对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八七”会议以后,为了加强对广东、广西和闽南等地区的武装斗争和政治军事工作的领导,临时中央决定派张太雷到广东工作,并担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兼南方局军委委员。1927年8月下旬,张太雷一到广东,立即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研究制定广东全省的暴动计划,并决定成立暴动领导机构,同时改组了广东省委。同年11月到上海参与中共中央制定广州起义计划,下旬回到广州主持武装起义准备工作,组建了广州起义指挥机构——革命军事委员会,担任总指挥。

正当准备工作紧张进行之时,起义消息被泄露。张太雷当机立断,于12月10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一天起义。12月11日,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起义军占领广州绝大部分市区。在张太雷主持下,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他任代理主席、人民海陆军委员。广州起义引起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极度恐慌,他们联合起来镇压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虽经起义军民浴血奋战,但是到12日下午,起义武装已经难以与敌军抗衡。张太雷闻讯,立即乘车赶赴前线指挥战斗。车行至广州市大北直街附近,遭到敌人伏击,他身中三弹倒在插着红旗的敞篷汽车里,壮烈牺牲。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和实行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

张太雷壮丽的一生犹如他的名字,雷霆般坚守信仰,顶天立地。他燃烧自己年轻的生命铸就了舍生取义的历史丰碑,他用短短29年的生命历程践行了“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铮铮誓言,他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的革命精神永存于浩然天地之间。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