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生于1886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他张贴在床头的座右铭是“年年足迹遍神州,革命先锋一老牛”。这个座右铭也成为林伯渠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风范的真实写照。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10多年时间里,他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与民同甘共苦,一心一意为陕北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1938年11月,日本侵略者出动30多架飞机对延安进行轰炸,山城顿时被一片火海笼罩。望着无家可归的群众,林伯渠心急如焚。为了尽快解决群众的居住和生活问题,他亲自带领边区建设厅的负责干部和技术人员勘察地形,选择适合的居住地。他们的足迹踏遍延安周围的沟沟峁峁,最后选定了“孤魂沟”作为新址。
从名字就可以想象出这个地方,但从市政建设来说,这里的饮水、防空、交通条件都比较理想。林伯渠对一些反对的人耐心解释:“不好的可以改造好,不美的地方可以美化啊!”在他的带动下,党政军民一起动手,打窑洞、盖房子,很快就使群众安居乐业。经过几年的建设,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每到春天,鲜花盛开,杨柳依依,景色宜人。这里的商业也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建起了两层楼的合作社,一部分私人的商号、店铺也陆续开业,还有各种风味小饭馆开张,逐渐成为延安最繁华、最热闹的新市场。
1941年12月17日,林伯渠带领边区政府各厅处代表组成的视察团到甘泉、富县进行调查研究。他亲临民家,多方抚慰,群众见其白发苍苍、和蔼可亲,无不欢欣鼓舞。
甘泉县恰好有一位教员的家属来探亲,这位50多岁的老人几天前到了这里。林伯渠视察的消息传来,他感到既惊讶又兴奋。老人告诉人们,国民党一个普通的联保主任就要摆排场,一出门就跟着一群带枪的人。又说某司令,过他们县上的时候,会警戒三天,路断行人。一天正午,老人正在学校内跟教员和学生吃饭,突然,林伯渠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赶快起来招呼,林伯渠急忙挥着手恳切地说:“不要客气,你们快吃饭,我随便看看。”
林伯渠在甘泉待了半个多月,除了在县政府稍事逗留,了解该县概况及检查各项工作外,大部分时间均深入农村,考察政策贯彻程度,了解基层机构运作情况,调查民众负担及生活情况等。他还亲自检阅自卫军,巡视冬学,召集当地士绅谈话,慰劳生产整训部队,接见公营商店代表,并参加新年庆祝大会。林伯渠所到之处,民众无不争先拉话,称其为“林老头”以示亲切,并携带鸡蛋、苞谷、爆米花等赠送给视察团。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林伯渠勤勤恳恳,夙兴夜寐,为边区的革命和建设,贡献了全部力量。边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他十几年如一日,以坚强的党性、崇高的品格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得全边区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著名的爱国将领续范亭曾赋诗赞誉:林老奇逸人中龙,风流潇洒有大度。胜任愉快政多宽,不事吹求公令布。童颜鹤发非导引,公余且作长征赋。漫天风雪巡洛郛,怀古不忘杜工部。人人争识林老头,亲切有如家人父。灯前细谈几件事,米面油盐棉花布。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