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美学与江南文化

发布时间:2018-11-0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吴新雷    

作者简介:吴新雷,江苏江阴人。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顾问、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长期从事中国戏曲史、昆曲学、宋元明清文学史、红学等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曹雪芹》《两宋文学史》《中国戏曲史论》《曹雪芹江南家世丛考》《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昆曲艺术概论》等。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昆曲优秀理论研究人员”荣誉称号,2013年被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授予“戏曲教学与研究终身成就奖”。

 

昆曲原称昆山腔,发源于元朝末年江南苏州地区的昆山一带。明清以来,昆曲艺术以苏州府城为大本营流传到全国各地,盛极一时。众所周知,江南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有着深厚的诗书礼乐、歌舞声艺的底蕴。在“杏花春雨江南”优越的地理、经济、人文环境中滋养出来的昆山腔和昆曲艺术,其戏声剧艺之美,足以令人陶醉!

昆曲的江南文化渊源

刘师培教授曾在《南北学派不同论》中提出“南北文学不同论”,讨论了文学和地域的关系。文学和地域的关系非常密切,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有两个新的课题:一个是女性文学,一个是地域文学。我们把昆曲研究跟刘师培先生的观点挂钩,搞清楚文学和地域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地域不同,文学的表现色彩便不一样。例如诗有南北,北为《诗经》,南为《楚辞》。又如曲分南北,北曲杂剧,南曲戏文。昆曲本来没有什么南北之分,但自昆曲流传到北方以后,有人把它叫作北昆。因为有了北昆的称呼,江南的被叫作南昆,是为了对应北昆才叫作南昆的。

民情风俗,方言各异,南蛮鴃舌,南腔北调。我们中国的戏曲品种特别丰富,有360多种,主要跟地方的风俗和方言有关。据《汉书·地理志》和《风俗通义序》论证,山川地理、民情风俗对文艺有深刻的影响。天象有寒有暖,地形有平有险,风土不同,人情便有差异,语音也不一样,叫作“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跳舞大家都会跳,但是北方跳的舞形和南方跳的舞形不一样。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这跟戏曲的形成有关系。古时交通阻隔,老死不相往来,又没有方便的交通工具,没有火车、轮船,因此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风乃自然地理,俗乃人文地理,这便是中国戏曲有360多种的根源。

上古夏商周三朝,华夏文明主要发源于黄河领域,人文兴于北方,长江以南被称为蛮荒。《孟子·滕文公篇》嘲之为“南蛮鴃舌”。这个“鴃”是伯劳鸟,意思就是南蛮讲起话来像鸟叫。

为什么要提到方言音韵和民情风俗问题?因为方言和声调是区别各个剧种的标志。有河南梆子,有湖北黄梅的采茶调,有秦腔,有广东粤剧,等等,地方戏的声腔不一样。不同的戏曲声腔,是基于方言不同的咬字吐音的差异而造成的。讲昆山腔必须知晓吴语音系,因为昆曲是在吴语区域兴起的;唱昆曲也必须知晓中州韵,为什么要知道中州韵?因为昆曲流行到全国各个地方以后,成为了全国性的剧种。

昆曲对江南文艺的影响

江南的地域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清初顺治康熙年间设有江南省(包括江苏和安徽),但文化地域的概念和方言区的范围都不能以行政区来解释。

古代江南有楚文化和吴文化的分野。长江中游也有江南,是楚文化,我们今天的江南文化是指吴文化。自东吴东晋至唐宋元明清,江南的文化地域概念是指长江下游包括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当中原大乱时,晋室南渡,北人避五胡之乱,随王、谢等世家大族纷纷渡到江南来,民族大迁移,民族大融合,江南文化获得了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机。六朝时以都城建康(今南京)为核心区,唐宋元明清以来以鱼米之乡苏杭为核心区。大家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指江南文化吴语区的范围,因此唐宋元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以苏杭为核心地区。

江南优雅的风物、富庶的田园、温润的气象造就了吴文化清柔、婉约、细腻的美学风格,也造就了这种文化动人的美感,引起了诗人们无限的向往,诗人们遥望江南,魂牵梦萦。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曾经书写过的一副对联,上联是“白马秋风塞上”,下联是“杏花春雨江南”,这形象地对比了南北文化不同的景色氛围。杏花对白马,春雨对秋风,江南对塞上。骑着白马在秋风里驰骋在北国的原野上,正好对着江南文化的“杏花春雨江南”。诗人艺术家用婉约柔美的杏花雨形容江南。在这样一种诗情画意的环境当中,在苏州府(平江路)五县之一的昆山地区产生了昆山腔;在吴中浓郁的文艺氛围中,以府城苏州为根据地发展了优美的昆曲艺术。吴侬(吴人的代称)以软语唱吴腔昆曲,轻柔婉转,动人耳目。昆山腔产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正如杏花春雨滋润了人们的心田!

昆伶苏籍化,吴中子弟成了昆伶的不二人选:“填南词必须吴士,唱南曲必须吴儿”(梅鼎祚《长命缕记序》),“四方歌曲必宗吴门,不惜千里重赀致之以教其伶技”(徐树丕《识小录》)。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例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摹的梨香院十二个昆曲女伶,就是从苏州觅来的。女性对昆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江南先进的人本思潮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女观众群体得以涌现出来。

封建统治阶级曾发布禁令不许妇女看戏,封建家庭也有家训,不许女孩看戏。但是江南这个地方的思想开放得比较早,因为苏州地区首先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江南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潮冲破了思想禁锢,主张思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男女平权——男人可以看戏,女人也可以看戏。据专家统计,明清看昆戏的女孩子75%在江南,只有25%在北京、山东等地。明清时江南女性崛起的标志有两个:一个是看昆戏,一个是写诗词。这跟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有关。

了解了江南文化跟昆曲的关系以后,有一句话非常重要,那就是:昆曲不是地方戏,而是全国性的剧种。自昆曲传播到全国各地后,全国各地都涌现了男、女观众群。昆伶也不必来自苏杭吴语区。从南京到安徽,从江西到广东、广西,到四川,各个地方都有昆班。有川昆,有湘昆,有普昆,等等,各个地方都能够培养出当地的昆伶,把江南文化融入本地文化中来。

从昆伶苏籍化发展为昆曲演员全国化,从江南观众群发展为全国观众群,这是昆曲发展为全国性剧种的必然趋势。当今“北昆”、“湘昆”中,都涌现出了多才多艺的昆曲名家和群众性的热心观众,这正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例如北方昆曲剧院的杨凤一是山东青岛人,李淑君、刘静是山东济南人,丛兆桓是山东蓬莱人,侯少奎是河北饶阳人,魏春荣是北京人。因为南北的交流,所以江南文化跟北方文化已经得以融通。

昆曲美学

美学是什么?是一种艺术哲学。何谓昆曲美学呢?我认为:昆曲美学者,乃欣赏昆曲之美的艺术思维和审美理论。但因人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观点论调不一样,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可勉强,可以研讨,相互切磋。

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南北曲合为双美。讲戏曲要讲声腔,声腔比较重要。昆山腔原本是南曲戏文的声腔,但经明代正德、嘉靖年间魏良辅革新后,吸收北曲,兼容并包,融合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点。

唱腔细腻,调用水磨。南曲一字多腔,旋律极为丰富,例如《玉簪记·琴挑》【懒画眉】“月明云淡露华浓”,一个“华”字唱六拍,一个“浓”字唱到十拍。昆曲的唱词除了平仄押韵以外,每个字的声调都有相应的唱腔,基本上要运用16种到20多种唱腔,例如《牡丹亭·游园》【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其中“姹”“遍”“奈”“片”等去声字唱豁腔,入声字“乐”“的”唱断腔,上声字“卷”唱罕腔,此外还有擞腔、垫腔、橄榄腔(俗称宕三眼)等等。

为了风格多样化,昆曲剧本往往插用北曲套数或南北合套。例如《紫钗记·折柳》用北曲,《阳关》用南曲,《长生殿》的《酒楼》《絮阁》用整套北曲,《小宴惊变》用南北合套。这般多种多样的曲调组合,使得昆曲音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韵白和苏白。昆曲作为全国性的剧种,为了让各地观众都能听懂,念白用中州韵(吴侬软语的中州韵),称为韵白,只有丑角和净角可用苏白。宋元以来,中州地区的语音成了天下通语,所以昆曲发展为全国性剧种以后,以中州韵为唱曲念白的基础音,但仍带有苏籍吴音的特性。例如《玉簪记·琴挑》里小生潘必正的念白。

昆曲的表演艺术具有写意性、虚拟性、象征性、抒情性、民族性。其表演体系与西方歌剧、舞剧、话剧有明显的差异,其民族传统的特色是集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于一身,形成了高度和谐统一的综合型演剧体系。特别是时空表现的自由性:西洋戏剧受到“三一律”(时间一致、地点一致、事件动作一致)的限制,而昆剧的舞台艺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审美意境文人化,艺术个性典雅化。昆腔源出于民间,它有通俗化市民性的一面,但自魏良辅改革旧腔以后,得到文人激赏,大批的文人积极参与,渗入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我的师弟王永健教授在《昆曲与苏州》一文中指出,昆曲艺术的美学特性,可以概括为慢、细、软、雅。“慢”是节奏缓慢,我们平时生活太紧张,晚上回到家里,听听昆曲,听了以后,人的精神马上就好了。太快了不行,人的生活节奏要有快有慢。“细”是表演艺术十分精湛细腻,出神入化。“软”是指用吴侬软语,清柔的水磨调擅演缠绵悱恻的文戏,给人一种软而香的感觉。“雅”是指语言文采典雅,风格高雅,风韵清雅。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