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立新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中外之变化、发新思想之先声,为国家和人民立德立言、述学立论,是当今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担起的光荣使命。随着人们对提升社科人文素养需求的日渐强烈,以往“曲高和寡”的理论讲学已逐渐迈向了“曲高和众”,但社会大众对社科普及工作的形式、内容、载体都有更高质量的要求。苏州市社科联探索创设“知苏达理”社科普及惠民品牌,以品牌为引领,推出了一批社科讲座,开展了一批普及活动,完善了一批优化机制,建设了一批载体阵地,取得了较好成效,实现讲座多元化、活动品牌化、载体系列化、宣传矩阵化、机制体系化的“五化”社科普及工作模式。
定准方向,树立全新惠民品牌
多年来,苏州市社科普及工作虽然建立了较为扎实的社科普及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社会对“社科普及”概念较模糊,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将之与“科普宣传”相混淆;社科活动多以讲座、临展等形式呈现,对青年群体吸引力不足;专业性与通俗性兼容不足;各区县街道自办活动林立,缺乏统一的品牌和系统管理;苏州特色无法彰显。
2017年,苏州市社科联梳理现有基础资源,着手为苏州社科普及工作“定制”一个品牌——“知苏达理”,旨在依托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准定位满足群众的高质量理论需求,系统开展全市的社科普及工作。仅从字面解析,就可一窥品牌“知晓苏州、通达明理”的主旨与“苏州定制”的气质。如今,“知苏达理”快速发展,成为站在关注苏州的高度,回应新时代发展诉求,定位于城市综合宣传、市民素养提升的社科普及大格局的社科文化系统工程。
创新精作,打造系列社科活动
针对广大受众在喜好、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和新科技带来的视听体验提升的听众需求,“知苏达理”品牌创建工作一直秉承创新精作的品牌宗旨。
重点做优,细分做精,分层次打造系列讲座课堂。针对高质量的理论需求,精心打造“知苏达理·师说”“知苏达理·社科专家说”“社科人文直播课”三大品牌项目,邀请学术大师、专家,以打造“人文盛事”为定位,重点突出苏州城市特质和人文气息,在社科普及的高度与深度上做足文章。面向社科知识大众普及的需求,拓展广度,创设“知苏达理·社科基地大课堂”“知苏达理·社科学会分享课”“知苏达理·享朗读”等活动,吸引更多人文爱好者以及青少年,实现了讲学普及的立体化和全方位。
其中,“师说”作为每季推出的国家顶级专家学者授课的高端讲坛,通过借助所邀国家级“大咖”的影响力和持续的话题热度引发大众关注,营造浓郁的人文苏州氛围,提高大众人文素养。2017年6月,“知苏达理·师说”迎来首位主讲人——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吸引了数百名听众冒暴雨前来,全场座无虚席,腾讯视频直播实时收看人数更达160万。2018年4月,“师说”郎平专场“拼搏的人生没有终点”,视频直播实时收看量190万。
内容求新,方式求变,做精做活系列品牌活动。“知苏达理”邀请民间力量加入策划、组织,丰富活动形式,增加文化趣味。“知苏达理·享朗读”专门打造了一辆专属“朗读车”,精选一批社科人文读物,供市民上车翻阅、朗读,不仅记录在碟,更通过微博的形式互动分享,引导听众互动,话题阅读量累计超过30万次。这座“移动朗读亭”以当前大热的朗读方式来实现社科人文的自我普及,为城市增添了一道流动的文化互动风景,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普及效果。“知苏达理·社科人文随声听”主打音频分享,邀请名家名人推荐美文,并附上推荐理由和读后感受,制作成朗读节目,在喜马拉雅等网络平台推出,第一季收听人次就达120多万。
积极引导,全民参与,大数据分析后台支撑。传统的社科普及活动多采用“布展+等待参观”或“讲座+组织听讲”的方式,而“知苏达理”则采用活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派发的方式。市民通过在微信公众号上填写问卷即可申领门票,不仅变被动宣传为主动开放,更由于通过对答题的正确率设立领票门槛、增设自动递补机制、用户信用累积制,快速累积人气,提升用户黏性。每一位申领门票的参与者信息,统一录入市社科联信息库,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对活动开展极有指导性的信息,如哪个年龄段的群体参与社科普及活动积极性最高、什么话题最接地气……让以往难测的听众需求跃然于眼前,为社科普及工作的后续安排以及落实各类调研课题,提供了精准的判断依据。
多元共建,构建联动宣传矩阵
在信息化时代,社科普及还必须用好传播渠道,实现深层面、多维度的引导。
传统媒体深度报道。联合苏州电视台推出《知苏达理·记录》专题节目,分“知苏”“达理”“躬行”“深耕”四块,全景式记录“知苏达理”系列活动的开展。《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分别开辟“社科界”“知苏达理”专版。
新媒体动态发布。创立“苏州社科普及”微信公众号,通过打造社科知识、活动报名、政策普及、学习分享理论的“精神家园”,吸引更多的市民变身“社科粉”。苏州地铁内3000个移动视频高频传播“知苏达理”品牌公益广告,达到“家喻户晓”的效果。
融媒体加强互动。每场“知苏达理”系列活动都可在微信、微博、网络直播、APP等媒体平台上获取相关视频、音频或文字材料,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关注、浏览量。“师说·郎平”专场活动当天的视频点击量超过180万次。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王芳的美文分享录用,单次收听量达到了33.8万。
规范管理,持续强化载体创新
“知苏达理”的横空出世,让市民看到了焕然一新的社科普及面貌。作为主办单位,苏州市社科联顺势加强管理,抓住多样性,创新载体建设,激发生命力。
加强基地建设。修订出台《苏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管理办法》,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实现了社科普及基地的进入与退出。开展“社科普及活动项目申报”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资金资助。
推进学会管理。分布在苏州各区、市的百余家社科类社会组织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采用多种形式,跨行业、多学科地整合社会科普资源,积极主办或参与大量社科普及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服务。
有效利用文化载体。“师说”等活动的火爆引来各区、市的“绣球”,希望将之落到本辖区标志性的场馆。经过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市社科联将部分活动下沉,如一些参观体验的主题放在文化场馆举办,使基层载体得到利用,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还在全市70余家图书馆及分馆,投入建设一百多个“知苏达理·社科图书专架”,实现了全市社区图书馆专架全覆盖。
“知苏达理”作为社科惠民品牌,经过两年多的深化、升华、渗透,品牌影响力获得了极大提升,顺利孵化十多个子品牌,让社科普及工作覆盖面越来越广、渗透性越来越强,真正达到了讲座多元化、活动品牌化、载体系列化、宣传矩阵化、机制体系化的社科普及惠民“五化”工作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市社科联)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