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新教材需扎实做好三个互动

发布时间:2018-11-0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田芝健    

要想学好用好高校思政课新版教材,必须在掌握新教材章节体系架构、内容结构、逻辑建构的基础上,领悟新教材精神实质,并以新教材使用为契机,在实现教材话语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转化上深化创新探索,构建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实践互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体系。

教材与课堂互动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围绕具体课程教学目的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较之老教材,新教材的章节结构有很大变化,但都反映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践进程,并把生动的历史过程和活生生的实践进程所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教材的文字表达是理性的精练的,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有机统一,教材文字所表达的每一个观点、所揭示的每一个原理、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其背后都有一串串生动的故事、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教材是静态的,而课堂教学却是鲜活的,因此,必须实现教材与课堂一静一动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能量交换。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专题教学不是简单地还原历史过程,不是机械地再现往事图景,不能为了课堂生动性人为淡化或者牺牲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而是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历史说话、用逻辑说话,善于通过专题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之间穿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发展过程、重大决策形成过程、重大事件前因后果等,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厚重感、实践生动感、思想武器力量感,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开展理论思维能力训练,促进理想信念坚定和人生境界提升。

教师与学生互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师生互动包括有形互动和无形互动。有形互动表现为在课堂上的问答呼应、书面交流、电子互动等。无形互动表现为在课前课后教师和学生分别温习教材、自行预习、自我设问、自主思考等,还表现为教学双方对对方的预测预估。仅从教师层面而言,需要教师深入学生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所学、所思、所想、所需,了解学生思维特性、表达特点、性格特征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师备课必然是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相结合的工程。因此,有必要发挥教师专长,鼓励教师自主探索创新,同时,要重视组织集体备课,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协同攻关。必须看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行为,体现具有宪法保障的国家意志,传播的是执政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其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大体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知识体系;二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的科学原理;三是帮助学生生成和提高运用这一思想武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课程教学虽由具体教师去实施,但这种教学行为究其整体目的和共性而言是一种集体劳动。因此,在新教材使用中必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熟悉新教材、吃透新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学生预习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以新教材为基础,深化理论学习、拓展学习边界、拓宽视野眼界、提升人生境界,增强使命担当、责任践行能力,增进教材和课堂里的思想理论“大道理”与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小道理”、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大规律”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小规律”的有机统一。在引导学生掌握新教材、深化规律认识上,教师要当好“领跑者”;在帮助一些学生克服实际存在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先入为主喊枯燥”“教材基本不看”“课堂走神游离”“企望老师划重点”“平时少参与考试只图过关”等不良学习习惯上,教师要当好“助跑者”;在身处强起来的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伟大进程中,师生是“并跑者”,在互勉共勉中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与研究互动

新教材使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学与研究互动的过程。

从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来看,每一堂课都需要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必要的研究。实践证明,事前超前研究、事中即时研究、事后反思研究,对于教材应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是大有裨益的。这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研究学生思想动态、研究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实际,还要求教师能够耐心查询积累数据、精心推敲选择教学案例、匠心独运选用教学方式方法。

从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互动关系来看,教学激发科研,科研支撑教学。教学激发科研,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全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等,寻找和发现科研课题生长点、攻关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觉地激发科研意识、科研兴趣、科研活力、科研动力,进而提高科研能力。科研支撑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通过科研过程的展开及其说明,通过师生科研过程体验及其科研获得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通过科研成果,发挥对教学的支持作用,从而以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应用增强教学深度,进而增强对教材内容理解阐发的深刻性。可以说,教学激发师生科研锐气,科研增强师生教学底气。

因而,新教材使用本质上就是师生学习、研究、宣讲新思想的过程,必须努力实现科学把握思想武器性能、强化行动指南功能、提升理论教学和宣讲工作效能的有机统一。

(作者系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