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化,为乡村振兴立本立心立魂

发布时间:2018-11-0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许思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关于“兴文化”的论述,从新时代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揭示了当下文化建设的遵循、宗旨和使命。文以载道,文以植德,文以化人。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血脉,是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文化的振兴为基石,以兴文化为根本内核,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这三个文化“引擎”,为“兴文化”找到思想的宝库和精神的富矿,为乡村振兴立振兴之本、立发展之心、立生命之魂。

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回眸改革开放40年,中华民族从一穷二白走向民族复兴,悠久辉煌的文化力量始终贯穿其中,并发挥着强大的固本作用。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矿藏资源丰富,把传统文化的枝丫嫁接到新时期发展的植株,让传统文化进入新时代血脉,成为“兴文化”的当务之急。

激活传统文化“价值基因”。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恰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谆谆告诫,“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忧患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等等。赣榆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熏陶源远流长,始终传承着仁爱、忠义、守信、正直的地域人文精神。近年来,赣榆始终把打造精神文化和道德风尚高地,作为区域发展的“重头戏”,倡导并践行“有激情、敢担当、善落地”的新时期赣榆精神;在全国率先突破新乡贤文化建设,扮靓文明风景;打造好人福城,是江苏省目前唯一拥有2名“时代楷模”的县区。

释放传统文化“道德因子”。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其身正、不令而行”“礼之用、和为贵”等重视道德修养的文化精华,在新时代依旧具有时代意义和不朽价值。赣榆自秦代置县,2200多年来,“夹谷会盟”“端木晒书”等历史故事所蕴涵的仁爱、友善、礼敬的朴素道德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赣榆人。我们明晰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大德,把爱国、忠诚、担当、争先等新时期精神鲜明地写在赣榆改革发展的旗帜上;守好正民风淳乡风铸家风的公德,挖掘历史人物,提炼乡贤精神,树榜样,立标杆;严实自律自警自醒的私德,内省自律、躬行践履、诚实守信,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正能量。

激扬革命文化源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保证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红色江山代代相传”。革命文化孕育着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激扬奋发向上的斗争精神,才能笃定乡村发展的初心、信心和决心,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弘扬抗日山精神。赣榆抗日山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自1941年起,滨海军区的抗日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战斗一边建设,建起了国内第一个抗日烈士陵园,以铮铮铁骨、青春热血铸就了人民心中最为景仰的抗日山精神——前赴后继、矢志不渝的民族进取精神,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充分运用这一独特资源,我们将这里打造成独具特色、充满魅力、凝聚人心的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引导更多人了解抗日山、走近抗日山,将抗日山精神融入干部群众血脉,让抗日山精神在全国叫响。

擦亮红色文化名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这个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要弘扬好革命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大力推进铸造工程,先后修缮刘少奇故居、建立小沙东海战纪念室、建设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等,使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持续加强;深入开展宣讲活动,组织“老红军抗日故事宣讲团”,开展红色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等系列活动;深度推出红色精品,《刘少奇在赣榆》《青口十八勇士》等作品以多种形式记录讲述革命先烈生平事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反响强烈。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时代新人。追思既往,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救亡图存的革命信念和牢记使命保家卫国的精神气概,是每一代中国人最不能忘却的心底纪念。在当前国际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传承革命文化加强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刻不容缓。赣榆精心打造“一山一堂两广场、盛德大道通七园”的独特校园国防文化景观等,形成特色文化;充分利用好新闻及社会宣传等阵地,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组织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开展“走进抗日山祭扫烈士墓、做新时代抗日山传人”等活动,强化活动育人。

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乡村振兴立魂,就是要从根植群众的乡风家风中汲取营养,从众多典型的文明闪光中汲取力量,用惠及大众的文化红利扩大影响,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紧抓典型选树,为社会树立学习标杆。先进典型彰显时代精神、传播社会文明,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兴盛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赣榆推出连云港市首位全国道德模范方敬、江苏“时代楷模”钟柏钧、税务局“爱心妈妈”等典型,成为全省唯一拥有1名全国道德模范和2名时代楷模的县区,推出全省重大典型7人,选树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培育文明乡风,为文化培植深厚土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赣榆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支撑起社会好风气。

丰富文化生活,与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最终落脚点。美好生活不只是物质生活,更包含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提供快捷便民的服务、涵养精神的产品、异于他人的特色。赣榆通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让文化展现惊人能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让文化焕发亲民光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惠及广大群众,使百姓共享了文化发展红利。

(作者系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