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戴”的诗词人生

发布时间:2019-01-07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甄言    

他满头白发,面容清瘦,笑起来时眼睛弯成两条缝,一口标准的湖北麻城普通话,讲话讲到兴头还会忍不住手舞足蹈。这样一位丝毫没有明星相的人,却因为讲古诗一夜间红遍了网络。他叫戴建业,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讲课的画风是这样的:当谈到李白的朋友圈,杜甫是李白的粉丝,跟着李白一起,从河南洛阳出发,夏天里,到河北、山东,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半路上又遇到了高适,三个人从夏天到秋天,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三个人搞得蓬头垢面,都没有成仙。戴建业教授的这种解读,除了语言上的幽默之外,也生动展示出了杜甫年少时期的交游、履历和创作情况。他对杜甫的幽默解读并非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锤炼和深厚学养的表征,其幽默的背后是长期的阅读积淀和潜心研究,彰显着大匠运斤的浑厚气派。

这些有趣的段子在他的课堂中随处可见。他的讲解,就像街头老伯拉家常一般,幽默风趣,又不失内涵和他自己的态度。他像一个老朋友一样,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到诗人面前,撕下他们的伪装,直面他们的欲望与挫折、困窘和理想。然后把他们的诗掰开了、揉碎了,捏成幽默轻松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诗的内涵与意境一下子就清晰了。有趣的本质是平等、真实与共情、理解。他明白诗人们的好恶、习惯、交际、理想、挫败,所以他能够跟诗人们产生共情,能够以情读诗、以情讲诗。所以他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们感到乐趣。这就是有趣。

显然,在大学课堂里,戴建业教授如一股清泉,为枯燥的课堂注入了生机。他凭借自己对古诗的精彩解读,不仅留住了学生,还吸引了一大批前去蹭课的旁听生。有人说,读书无用,是从学生放弃学习开始的。但其实,很多时候,学生放弃的不是学习,而是没有感情的机械灌输。老戴爆满的课堂就是最好的证明。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戴建业教授在课堂上的举重若轻、拉家常一般解读古诗,靠的便是他30年的教学经验和他平时大量的阅读思考。他常对学生讲:“屁股底下要垫几本书,才能坐得正、坐得直、坐得稳、坐得久。”他自己也是这样:“大家觉得我用幽默的方式讲述盛唐诗歌,很好玩。但不是好玩就能学好诗词,讲课也不是瞎好玩,每个幽默解读的背后都是我长期读书的积累。”

十年磨一剑,不是虚心岂得贤。如今,62岁的他已须发尽白,但很爱笑,笑起来眼睛都是弯的。他总是穿着T恤或衬衫,把它们扎在裤腰里——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外出腰”。在华师的校园里,他经常推着一辆旧自行车。那辆自行车,除了铃不响,剩下的哪儿都响。他的模样看起来落伍贫穷,他的头脑中却装着这个时代稀有的思想:他就是这样一位安贫守拙的人。

三尺讲台,谈笑风生;陋室之中,信手著文;与莘莘学子论道;与万千网友分享古诗词中的绮丽诡谲。戴建业,终归让世人看到了为人师的最好模样。


责任编辑:焦高星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