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港蝶变:“一带一路”合作的典范

发布时间:2019-01-07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何 乐    

位于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被外界视为“一带一路”框架内中希通力合作的结晶。比雷埃夫斯港(以下简称“比港”)位于雅典西南,岸线总长24公里,陆地面积272.5万平方米,年吞吐能力达370万标准箱,是希腊最大、地中海第二大港口。次贷危机之后,全球海运行业进入萧条期,比港日渐没落。2008年,在希腊政府批准下,中资企业中远集团获得比雷埃夫斯港两个码头的特许经营权;2016年,中资企业收购比雷埃夫斯港务局多数股权,正式成为整个比港的经营者。中资企业经营下的比港,近年来发展迅猛,重回欧洲大港行列,重现昔日“欧洲南大门”的光彩,被誉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转危为盛的比港奇迹

港口,作为海运贸易的起点和支点,是全球贸易的流通载体;作为城市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更是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和区域经济增长引擎,对腹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举足轻重。历史一再证明,一个繁荣的港口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驱动力。

中远集团接手之前,比港已从每年运输150万集装箱的峰值,实际下跌至88万个集装箱;排名跌至世界第93位,背负1300万欧元的亏损,客户几乎流失殆尽;原有设备缺乏保养,部分几近瘫痪。2008年,中远租下比港二号、三号集装箱泊位,投资8.31亿欧元大力发展集装箱业务,从年约68万集装箱的吞吐量,跃升至2016年的两三百万箱的年吞吐量,增长了4倍。在中希双方的通力合作下,2013年2月28日,比港集装箱码头正式接入希腊全国铁路系统,让比港首次与整个欧盟通过铁路联系起来。这条路线比传统的西北欧路径节约了7-10天的时间,为比港的长期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更令人欣喜的是,中资运营下的比港港口经济所产生的社会溢出效应。从2010年到2016年,比雷埃夫斯港共创造工作岗位2600个,间接贡献岗位8000个,直接经济贡献6亿欧元。

中资企业优秀的业绩,赢得了希腊政府和国民的认可。2016年,中远集团启动对比港67%股份的收购业务,并获得希腊法院、希腊议会的批准,成功收购比港,成为该集团首个海外收购项目。2017年,比港以415万集装箱的吞吐量排名世界第36名,欧洲第7,地中海地区第3,其吞吐量增速更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增幅4.8个百分点,达到10.9%,港口盈利5180万欧元,同比增长8.2%,发放工资3.5亿欧元,缴纳税金7000万欧元。如今的比港已发展成为希腊大型的、技术先进的现代集装箱码头,正朝着地中海地区集装箱中转港、亚欧大陆海陆联运桥头堡、国际物流分拨中心的目标加速奔跑。

赢得考验的经营实力

近年来,中外港口合作日趋频繁,形式越发多样,层次越发深入。中资企业不仅扮演建设方或单纯的财务投资者的角色,而且积极地参与到海外港口的运营甚至战略规划当中,以参股、参建、控股收购、委托经营、租借、缔结友好港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海外港口的运营远比兴建难。港口运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来自不同国家的船只和货物、港口海关及其他主权机构、港口庞大的当地员工队伍等因素都考验着港口运营管理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如今,中方经营下的比港项目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希腊最佳私有化案例之一,正说明除资金外,中资企业具备人才、管理、技术优势,让“走出去”更有底气与实力。

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和城市发展诉求,点线面布局港口发展规划。港口不是孤立的业态,除了自身的条件和集疏能力外,要综合考虑腹地经济、腹地外贸倾向、周边港口实力等情况。中远接手比港后,围绕码头开辟更多上下游业务,从比港自身条件入手,整合资源着力打造集装箱、汽车船、邮轮、渡轮、修船、物流仓储六大产业板块。充分利用希腊的地缘优势,打造以比港为枢纽的中欧陆海快线。一方面,推动港区内连通匈塞铁路,使港口辐射力直达中东欧腹地;另一方面,以比港为龙头参与中欧陆海快线合作建设,使希腊成为中欧深化贸易投资合作的窗口和亚欧互联互通的重要门户。2018年2月26日,比港迎来从天津远道而来的“中远海运金牛座”集装箱船首航,不仅开创了希腊航运史上2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舶进港作业的历史,更让中欧陆海快线进入新运力时代。

注重本土化管理,切实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远集团选择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如港口经营方、航运企业、综合物流企业等)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负责建设、租赁、经营和管理当地港口。新公司以当地人为主,截至2016年12月底中方外派人员仅8人,分别是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3人,财务总监1人,中方部门经理3人,其中公司高层设外方副总经理1人,部门经理6人。在公司决策中充分考虑当地的利益相关群体,如在选择供应商时,秉承“在同等条件下,以‘中国制造’和‘希腊制造’为优先考虑对象的原则”,以比港为平台,向全球航运界展示中希两国的港口机械制造水平。

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人心相通”,与东道国政府、企业员工和社会等多方形成命运共同体。以人为本,是中资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在比港,希腊籍员工直观地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管理文化带来的新体验。比港远离市区,缺乏商业服务,员工的午饭成为难题,以前的港务局视其为个人事务范畴要求员工自带,新公司管理团队研究后决定,由公司提供免费午餐,鼓励员工成立自治组织,通过招标来管理午餐。希腊社会储蓄率低,当地员工往往会短时间内周转困难,新公司管理团队针对性地建立了相关制度,允许员工提前预支部分工资。埋首耕耘比港十载中,新的管理团队自觉担负起中希两国民心相通的重要使命,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遭遇债务危机、难民危机的艰难时刻,组织捐款捐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当地民众一起共渡难关,提高中资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互利共赢的合作典范

港口合作,给双方带来经济效益,也为其他国家全球贸易提供海上通道的便利,以港口为依托,构建起以贸易、投资为纽带的合作经济带。中资企业参与海外港口项目合作实则是中国为全球化提供“公共产品”,充分展现了中国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大国责任。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助力沿线国家改善航运基础设施,提升各国航运合作和标准对接水平。当年,中国企业就至少获得了17个海外码头的经营权。该倡议提出5年来,海上运输线路越来越顺畅,给沿线各国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激发出更加广阔的经贸合作潜力。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首次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提出中国方案,提出要重点建设三条蓝色经济通道,进一步凸显港口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港口投资建设运营合作,是未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方向。

2018年6月,全球航运界的盛事——波塞冬海事展在比港举办,在开幕式上希腊总理齐普拉斯骄傲地说:“比港是希腊与国际伙伴合作的典范……300多家公司已入驻比港。”如今,以比港为核心枢纽的中欧陆海快线项目发展迅速,班列开行频次已增至平均每周约17班,客户增至735家,快线产品覆盖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奥地利、斯洛伐克、捷克等国。繁忙的货运班次折射出的是中欧之间庞大的贸易规模和快速增长的经济联系。目前,中国是欧洲第二大的出口市场,也是欧洲第一大的进口来源地,每天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海运占比超过90%,占主导地位。中欧陆海快线项目会让所有在这个产业链上的行业、城市获益匪浅。这条于2014年12月启动建设的中欧贸易便捷航线,南起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经马其顿斯科普里和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向北到达匈牙利布达佩斯,通过陆海联运的方式,提升中欧之间商品流通的效率。同时,通过在当地复建铁路等基础设施,改善当地交通、物流状况,并增加当地就业,实现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