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下,英勇坚持南方3年游击战争的8省红军游击武装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47年2月,新四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十年之间,这支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从最初的1万人发展为30万人,抗日战场从最初的皖南、苏南和淮南丘陵地带,发展成地跨苏鲁豫皖鄂浙6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今天,当我们回首新四军十年征战的光辉历程,深切感悟到以创新求发展是新四军的成功之道,是铁军精神的一个鲜明特质。
一、新四军在军事上的创新发展集中体现在坚持平原水网地区抗日游击战争上
新四军最初的作战地域,是国民党军方划定的皖南、苏南和淮南丘陵地带,这里是侵华日军重兵驻防的南京近畿及长江两岸地区。在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大背景下,新四军各支队迅速向“三南”地区出动,开启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从韦岗战斗到延陵大捷,从五保繁昌到三打来安,新四军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日军浴血鏖战,并在歼灭日军有生力量的同时,迅速实现了由红军游击队向抗日劲旅的转变。
可是,新四军英勇杀敌的行动,却受到国民党顽固派变本加厉的限制。他们不准新四军跨界越境活动,不准组织民众武装,不准建立地方政权,其险恶用心就是要把新四军限死在前有日伪军进攻、后有顽固派监视的境地。
正是出于对新四军险恶处境的清醒认识,1939年二三月间,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亲临皖南,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相继实施了“江抗”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苏皖支队跨江发展的计划,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也作出第五支队东进皖东的部署,实现了新四军的初步战略展开。
从1940年春夏开始,东进北上的新四军和南下增援的八路军相互配合,在1940年10月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并在江淮平原上开辟了华中敌后抗日战场,使新四军摆脱了敌顽夹击的境地。
日伪军为了消灭新四军,不遗余力地对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发起“扫荡”、“清剿”和“清乡”。新四军在苏北、苏中各地痛击敌人,不仅坚守了抗日阵地,而且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获得了在平原水网地区与日伪军作战的新鲜经验。
从1941年至1944年,日伪对华中的苏南、苏中等抗日根据地先后进行了11期“清乡”。华中抗日军民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反“清乡”斗争,彻底打破了日伪标榜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清乡运动”,谱写了华中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1944年3月新四军发起车桥战役,歼灭日军460余人,其中生俘24人,歼灭伪军480余人。1944年4月,新四军西进收复豫皖苏边区。1944年底起,新四军南下苏浙皖边区,开辟了莫干山区,使新四军在大反攻中处于更加有利的战略态势。
二、新四军在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上的创新举措亮点纷呈
新四军从挺进敌后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一到苏南茅山地区,随即召开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各界人士代表会议,成立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发动组织人民群众投身抗战事业。茅麓公司经理纪振纲,拥有土地13000多亩,主要经营茶叶,并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自卫武装。陈毅亲自登门拜访纪振纲,以民族大义相期许,终于使他消除疑虑,积极为新四军募捐军服和给养。面对日军的威胁利诱,纪振纲被迫出走,行前将自卫武装全部赠送给新四军。这对新四军迅速打开茅山地区的抗日斗争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毅在领导苏南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斗争中,更是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当时,控制苏北敌后地区的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一面推行消极避战、积极反共的政策,一面唯我独尊、排斥打压不同派系的国民党军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部和国民党财政部税警总团陈泰运部,致使内争丛生,政局混乱。陈毅针对苏北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击敌、联李、孤韩”的正确方针。为此,他先后三进泰州城会晤两李,取得了他们对新四军进入苏北沿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谅解和支持。在黄桥决战中,正是李明扬、李长江部和陈泰运部严守中立,才使新四军能够集中兵力,战胜了韩德勤部的大举进犯。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撤销新四军番号,停发军饷。如何抓好财经工作,保障军需给养,就成为新四军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领导下,抗日军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一方面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保障供给;一方面制定“以货贸货”的贸易政策,与日伪开展了尖锐激烈的反掠夺、反封锁斗争。
三、新四军创新发展的特质在解放战争初期得到更大的彰显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政权,独占抗战胜利果实。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由此爆发。就在新四军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地区厉兵秣马之时,突然接到军部转发的中央命令,要求他们出兵淮南根据地,与山东野战军配合,占领津浦铁路蚌埠至浦口段,以此策应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华中分局、华中野战军领导人经过慎重考虑,及时向中央军委、新四军军部建议:华中野战军主力在第一阶段仍留苏中,依托解放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优势,组织内线作战。中央军委对来自前线的建议极为重视,很快同意部队暂缓调动,“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新四军华中野战军举行了苏中战役,歼敌5.3万人,取得“苏中七战七捷”的辉煌战果,使中央军委最终确定了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作战的战略方针,并一再推迟了我军转入外线作战的时间表。苏中战役的创新战法,被毛泽东概括为“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向全军推广。
1946年12月,我军发起宿北战役,仅用5天时间,就全歼了敌整编第69师3个半旅共2.1万人。宿北大战胜利后仅12天,即1947年1月2日,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又发起鲁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26师、整编第51师和第1快速纵队大部共5万余人,首创华东战场一次歼灭敌2个整编师的纪录。在鲁南战役胜利后的第14天,新四军番号正式撤销,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
新四军不愧为一支勇于创新发展、善于创新发展的铁军,让我们弘扬铁军精神,借鉴革命前辈的历史智慧,树立创新发展的新理念,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