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从“我是江南第一燕”的鸿鹄之志,到“为大家辟一条光明之路”的崇高信仰,他披荆斩棘、艰苦探索,为大众的事业贡献出全部精力和心血,做了许多开创性、奠基性工作。他的信仰与理想、责任与担当,都留在历史的注脚里,值得后人学习敬仰。
追求真理的探索者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仕宦书香之家。中学时代受校长屠元博传播革命思想的影响,瞿秋白形成了救国兴邦、为振兴祖国而奋发的抱负。1917年春,瞿秋白随同堂兄瞿纯白到北京,原本要报考北京大学,但因付不起学膳费且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录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五四运动”爆发后,年仅20岁的瞿秋白怀着满腔热忱,积极投身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成为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每当街头演讲时,他总是痛陈时弊、慷慨激昂,故而深受群众欢迎。求学期间,他还参加了李大钊、邓中夏等人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李大钊的指点下,他很快就明白了“社会”的意义,“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
为了彻底改变对社会主义“隔着纱窗看晓雾”般看不真切的状态,瞿秋白毅然决定到苏俄实地考察。1920年10月,他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去苏俄采访和考察,写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数十篇“莫斯科通讯”,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情况,告诉中国人民,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历史事业之第一步”,莫斯科已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心海中的灯塔”。
在瞿秋白心中,革命后的苏俄有使人们觉醒的真理,有使中国从黑暗通向光明的火种。有志于救国救民的觉悟青年,应当到那里学习真理,把它播散给中国的劳苦大众;取得火种,把它点燃在中国黑暗的大地。他的文章用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表明苏俄正在发生深刻的伟大变革,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让中国人民见到了人类的曙光,从而激励无数有志之士向往苏俄,信仰马克思主义。
理想信念的传播者
1923年1月,瞿秋白回国后,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编辑。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现状,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此外,他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专门开设马克思主义课程,亲自编写讲义并上课讲授,他的讲义直到1934年仍是中央党校的主要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之初,人们接触较多的是唯物史观,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缺乏认识,尤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较为陌生。瞿秋白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向中国人民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填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研究上的一项空白。
不仅如此,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翻译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很多著作,撰写了多达500余万字的著作、译作和文章,从哲学到社会科学,从革命理论到文学作品,内容十分广泛。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作的完整理解、传播和运用,不但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思想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引向了新的高度。
革命文学的奠基者
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之后,瞿秋白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迫害,离开了党中央的领导岗位。但他并没有因困难而退缩,而是主动走进革命的文学领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1931年1月到1934年1月,在夜气如磐的上海,他整整三年同冯雪峰、鲁迅、茅盾、丁玲、夏衍等共同战斗在革命的左翼文化战线,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左翼文化战线的斗争中,他与鲁迅结下亲密无间的革命情谊,是党内最早认识和高度评价鲁迅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有杰出贡献的领导人。他以犀利的文笔,为《鲁迅杂感选集》写了序言。对于这篇序言,鲁迅高兴地说:“分析是对的。以前就没有人这样地批评过。”瞿秋白被捕后,鲁迅曾想方设法托人营救。瞿秋白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后,鲁迅叹息良久,说过:“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指《死魂灵》)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
瞿秋白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翻译并写下大量文艺理论作品和锋利的杂文,创作了新形式的诗歌和曲艺;他最早全文翻译《国际歌》,系统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家的作品;他积极探寻中国革命文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并深入探讨了有关发展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他反击形形色色的反动文艺思潮,给予革命文学以实际的指导。正是他的努力和贡献,为中国现代文学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坚守信仰的殉道者
瞿秋白一生坚守信仰,始终忠于共产主义理想,以党的事业为第一生命,即使在生死关头也毫不动摇,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理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大无畏气概。
1934年初,瞿秋白从上海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红色首都”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教育部长)等职。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西撤北上,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他留在南方与留下的六七千人在闽赣边境开展游击活动。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等奉命转移途经福建省长汀县小迳村,突遇国民党保安团包围,瞿秋白被俘,何叔衡跳崖壮烈牺牲,仅邓子恢突围脱险。
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瞿秋白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表明自己“情愿作一个不识时务的笨拙人,不愿作个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一路唱着《国际歌》《红军歌》,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坦然走向刑场。到达刑场后,他盘膝而坐,微笑着对刽子手点头说:“此地甚好。”随即含笑饮弹,年仅36岁。
他的生命,在枪声的尖啸中以36岁的短暂春秋划上了句号;他的神态,在视死如归的从容中凝成永恒;他的灵魂,在赤子般的坦荡中与大地融为了一体……他为了追求与坚守崇高理想,不断探索,历经坎坷,最终以身殉道,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凝聚成万道光焰,照亮了人们心灵。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