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的现代传承

发布时间:2019-01-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陈 渝    

提到江南文脉,吴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文化是吴地数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孕育出来的,蕴含着丰富创新文化元素。在吴文化滋养下,15世纪苏州出现了吴门画派,这一流派绵延500余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艺术门派。苏州画家张继馨坚持传承和弘扬吴门画派的艺术精神,不断创作出艺术精品。2018年11月21日,张继馨艺术奖学金捐赠签约仪式暨“吴门花鸟画艺术研究院”落成仪式在苏州举行。此举对传承弘扬吴门画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吴文化滋养吴门画派

远在商朝,泰伯奔吴,带领人民在吴地筑城辟地,改造刀耕火种的蛮荒景象,使地广人稀的江南成为“民人繁富”之地。此后3000余年,历经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次大规模的政治变乱,原属中原地带的人口、技术、资源大规模南迁,其中包括政治中心南移,吴地逐渐吸纳南迁的中原文化,在不辍耕织的同时,发展制陶、冶铸、丝织、砖瓦等行业,经济迅速发展,吴地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

明代吴门诗派、画派、昆曲及散文、小说所反映出来的人文主义倾向对中国文脉产生深远的重要影响。近代之后,随着西风东渐,吴地因濒临长江入海口,以海洋文明为特征的西方资本主义工商经济与文化,开始由此登陆,并对传统的吴文化产生冲击。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近代以来的吴文化发生创造性嬗变,并造就了“百年繁华”。

吴文化所特有的尚德纳善、开放包容、灵动机智、务实进取、刚柔相济等文化质素和特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与久远的影响。植根吴文化的肥沃土壤,吴门画派在明朝中期的苏州崛起。

花鸟画自五代开始分为两大流派,分别是西蜀画院画家黄荃的工笔重彩和南唐布衣画家徐熙的水墨写意。这两种的审美效果分别称为“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而吴门画派以寻求一种自娱自乐、自我解脱的文人怡情为目的,以“文人画”的形式来表现“布意立趣,高闲清旷”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的体现恰恰是和其人文历史环境密切相关的。

明初至天顺年间是该画派的滥觞期。这一阶段,苏州地区在经历了元末战乱之后,经济、文化虽未完全复苏,但作为江南的鱼米之乡和人文荟萃之地,这里仍是诗人、画家活动的中心。其中有被称为吴门画派前驱的王绂、杜琼、刘珏、陈汝言、沈良琛、沈恒吉等人,他们继承元代赵孟頫和“元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的文人画的传统,并将文人画的衣钵,通过父子、师生、亲友关系的渠道,递接传授。明成化至嘉靖年间是吴门画派的炽盛时期,也就是沈周、文徵明、孙艾、谢时臣、文嘉、陈淳、钱彀、陆治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画家活动的岁月,先后将近一百年。明末,虽然吴门派画风代有传人,且画家人数也不少,只是已缺少创造性,多囿于前人成法,气格渐趋卑弱,吴门画派至此而日见衰微。

1895年到1949年晚清民国时期,苏州画家自由结社,先后成立了20多个画社、画会,吴门画派的团队形象显得特别突出。1895年顾麟士发起了第一个苏州画社———怡园画集,推举吴大澂为社长,成员有陆廉夫、吴昌硕等。其后又有1925年陈迦庵发起的冷红画社,成员有柳君然、徐悲鸿等,1930年吴子深发起的桃坞画社,成员有张星阶等,1932年吴似兰发起的娑罗画社,1933年成立的以“中兴吴门画派”为宗旨的正社书画会,成员有冯超然、张大千、叶恭绰等。

弘扬吴门画派精神

当代,以张继馨为代表的画家们坚持传承和弘扬吴门画派精神,创作出一幅幅富有独特魅力的画作。2017年5月,92岁高龄的苏州著名画家张继馨携220幅工笔、写意花鸟画以及写生作品赴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

今天,谈吴门画派,重在强调以张继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画家们对艺术创作的坚守,对艺术精神的坚持。他们在作品中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传统技法的沿袭传承,对传统画风的创新突破。张继馨的作品既继承传统又立意出新,每件作品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构想。他在艺术上“一意孤行”,以不达目的死不休和不折不挠走到底的精神坚持自己的创作。

在技法上多用擅长的传统笔墨来表现物象,用笔肆纵苍劲,笔墨大胆,枯润相伴,尤其在用笔的节奏上把书法的精义蕴含其中,顿挫有律,收放自如。张继馨融合传统的国画理法和西方绘画技法,在创作过程中进行整合。他的花鸟画中有工有写、亦工亦写、大工小写,随心所写,随情而画。他从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出发,从浩瀚的画史经典中依自己的个性和情感选择,吸收适合自己精神气质的汉代画像石中那种雄浑、大气、粗犷的形式美元素;从明代大写意花鸟画创立祖师徐渭获得充满激情、狂放不羁的具象与抽象的笔墨图式;注重用笔用墨的滋润与浑厚,还吸纳了虚谷画中的方侧毛笔法,在吴门画派传统的典雅、秀丽与妩媚画风中注入了挺拔、雄健的力量。

张继馨认为:“吴门画派的风格往往是秀气、典雅的。我画画时吸收了北方的风格,我是南北融合起来。苏州的绘画缺少一些大气、力度,太秀气,但它有它的特点,我不能舍掉吴门画派的传统,这个雅是很重要的,看画就是看品味,苏州绘画是讲究的,我说要保留吴门画派的笔墨韵味、典雅秀气,又要吸收北方的气魄、力度,南北融合,这也是创新。”

从极为常见的自然物中发现美并能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这是优秀艺术家的重要特质和基本功之一。张继馨认为:“创作要勤观察、勤思考,从平常中发掘出不平常来。我们不能在千年一贯制的老题材里转圈子,应该扩大生活面,到变幻无穷的大自然中去寻找启发,拓宽胸襟,要改变平时着眼于花鸟虫鱼的习惯去观察体会和撷取不同环境中的新事物,兼收并蓄、为我所有。要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去挖掘内蕴,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从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提炼出独特的主题来。”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用中西两种画理画法融合从事观察、写生、感悟,书写、塑造艺术形象,既有花鸟真实形态美,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神美,既有具象描绘,又有抽象意蕴。

以书法入画法也是对经典传统笔墨语言的承继。书法用笔成为画法的基本功体现了书画本同源。早在南北朝时,陆探微首先将书法应用于绘画的线描造型,引起后代效仿。画史上的大画家往往也都是大书家,比如苏东坡、米芾、郑板桥等等。张继馨的书法真、草、篆、隶、行五体皆擅,尤其精于书写篆书、行书和草书。他认为:“因中国画与书法是同源,不但工具一致,而且都是一门线条艺术,所以,我准备走以粗细、长短、干湿、浓淡、疏密、轻重不同的线条组成艺术极端,今后画风就是在造型上均以线为之。”他的书法笔法坚挺有力度,蕴涵个性精神气质,为当今画坛青年画家传承优秀绘画传统树立了榜样。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