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体现出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经济学是“经邦济世、强国富民”之学,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融入到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高素质经济学人才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提高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作用,并不等于经济学课程思政化,也不是在经济学课程或者课堂结束后,转而进行思政上的引申和靠拢,而是全域、全息化地融入思想教育的理念、目的、手段、技巧。故而,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思政理论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是落实党委主体的领导责任。把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巡视整改的评估范围,将课程思政作为各学院党组织和党员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高校全员参与课程思政的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始终牢牢把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和方法,鼓励富有经验的经济学教师带头实践课程思政,以点带面分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改革进程。
二是设计任务清单化的考核体系。探索实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以及考核标准化,切实推动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注重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教学过程。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定中设置“育德效果”的观测点。
优化教学体系,让思政元素有效融入
思政理论要全方位地融入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进一步探索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
一是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课程思政的开展,要求高校建立结构严密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教学安排,比如学分要求、考试考核等。在经济学课堂上,教师应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改造,进而修订课程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计划,逐步形成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框架。通过深入挖掘经济学课程背后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综合素养课程体系与思政教育体系相呼应的经济学课程体系。教师在讲授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案例中强调价值引领,有助于培养在经济浪潮中坚守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着力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经济研究等通识课,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作用,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方面持续加以改进。而对于宏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专业核心课,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兼顾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及前沿性的同时,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导向。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更多地采用研讨性教学,在课堂讲授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经济问题思辨、热点辨析的过程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发掘与融合。
三是加强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课程评价。评价标准一要站位高,二要抓得准。站得高在于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全方位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抓得准要求教师既准确把握经济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又体现思政教育属性,充分发挥经济学课程的有效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落实教学实践,全方位育新人
通过在课堂中分析探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案例中蕴含的对价值观、素质教育、人才品质培养的要求,结合思政理论和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启发,对职业活动和职业道德获得切身的感悟,使自己的职业意识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提升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思想道德修养。
一是融入价值观教育。在阐述人性假设理论,论及“理性人”与“非理性行为”的矛盾时,要点明价值引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进而正面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阐述经济学有关资源稀缺性、资源有效配置等知识点时,通过联系生活中关于人类资源和时间成本的事实案例,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等稀缺资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阐述创新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时,通过分析创新所带来的生产力和市场价值对产业和社会发展进步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讲解边际决策原理时,通过对人们行动计划的增量调整这一实质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边际决策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井然有序地安排与处置。
二是融入德育教育。在阐述外部性等方面的知识时,重点放在剖析个人道德素质和企业自律素质的重要性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对外部效应为何要实行鼓励或处罚的措施。在讲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棘轮效应”时,可引入司马光《训俭示康》一文,鼓励学生养成崇尚节俭、拒绝奢华的品德。通过对“面子消费”的利弊分析,教会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人情观,引导合理消费,避免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和人情消费。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