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展现新时代风貌的精神文明

发布时间:2019-01-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胡发贵    

道德风尚高地建设是江苏“三强三高”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江苏社会文明建设的标志性符号,更是江苏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决定性人文特征。

建设道德风尚高地呼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已迈入了新时代,这一时代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着丰富的内容,既有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更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由温饱跨入小康,精神文化的需要更加突出、更加强烈,其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而道德风尚高地建设,正是提供这一食粮的重要举措和重要领域。

作为东部发达省份,江苏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在此全方位的充分平衡的发展要求下,特别是在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准审视下,新时代道德风尚高地建设,仍面临着不少的压力和挑战。正如省十三次党代会决议中所强调的,“对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目前群众富裕程度、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差距当然意味着不足,但是应该强调的是,这种不足是“新时代”视域下的新的理解和更高标准的衡量,是江苏“率先发展”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它既映现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又显示了在此进步中,当代江苏追求更为全面、完善而又富含人文精神的发展。

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核心是人民本位

在新时代,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宗旨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是这一建设的根本目的。换句话说,在新时代,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目的,更为显著地突出了人民本位。

过去的道德建设,更多侧重在教育、训导和移风易俗上,即着力通过打造一种不同于法律的软约束,来规范人的行为,感化人的心灵,引导人们向上向善,而其潜在目的是维护社会和大多数人的利益,或有助于政府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秩序。固然其间接目的也为实现人民的利益,但直接的意图往往成为表现“德政”或有效治理的符号与形式。因而以往的道德建设,常常采取官方主导的、运动式的形式而展开、推动,群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无欠缺。

在新时代的视角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关键词,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成为衡量政府活动的试金石。由此,道德建设的重心、或者说最终目的,就不是通过教育、规训或者感化来劝说人民认同某种道理、效仿某种行为,而是意在通过道德建设来满足人民对美德的向往,满足人民在向上向善的实践中,感悟到真善美,体会到作为人的尊严和责任,感受到礼遇与尊重的愉悦,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分享友善、真诚和仁爱的人情之美。精神生活是属人的,道德活动更是人的活动。因此,突出精神生活和道德需求,也就是在彰显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可见,在新时代,人民成为一切的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最大的需要。由此,道德风尚建设虽然仍有教育和引导的环节,但根本出发点和宗旨,已转变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间包含着政府有责任为人民创造舒心和满意的人文环境。政府推动和组织的道德建设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民生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道德风尚建设意在抑恶扬善,在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价值实现,从而体会到“成人”的快乐。总之,新时代的道德风尚建设,重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而其根本目的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意义丰富宏阔

在新时代,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意义更为深远和宏阔。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道德风尚建设,不仅影响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改善民风和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文化软环境和社会品质,更会形成一种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正能量。人民有信仰,来之于人民有道德。高尚的道德,会坚定并提升人民的信仰,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成为推动国家团结和发展的强大合力。人民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有高尚的情操、高远的情怀、坚定的信仰和远大的理想,国家也就必定有着美好与光明的未来。在此意义上,道德风尚建设,实是在锻造国家强大的基础,聚结社会兴旺的动能,创造民族发展的美好前景。

道德风尚高地建设,有益于推动社会风气清朗,营造党风、政风建设的良好人文生态环境。过去我们注重于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积极推进廉洁社会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廉洁的良好风气。这是以上促下的“中心带动”,实践证明它也是有效和管用的。新时代,我们既应看到以上率下的作用,也应同时注意到在社会民主化、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道德建设所构建的良好社会风尚,实是创建了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在清朗的、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下,适宜而优良的社会环境与人文土壤,无疑将为党风、政风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道德生态”,有益于扼制贪腐。要言之,新时代,我们既应看到党风政风的改善对社会风气建设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通过公民道德建设所构建的清朗社会风气,对党风、政风的好转,也有着深远而切实的积极推进作用。

对于江苏来说,道德风尚高地建设,尤其有着重要的社会实践意义。因为作为追求“率先”发展的东部发达省份,在新时代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探路、为民族复兴与崛起而勇于探索的重任。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理解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所提出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总目标,为江苏两个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而其中的“高”字,更为突出地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根本价值所在。这对于经济大省的江苏,对于宣示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来说,应特别注重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含量,即更为关切“社会文明程度高”的丰富内涵和重要社会现实价值。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并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强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一个符合发展大势,也切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期望的人文目标。随着这一目标的不断接近,必将绘出国家复兴、民族崛起的美丽江苏画卷。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