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创作:文化强省之强,文艺高地之高

发布时间:2019-01-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章剑华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我省文化建设也走过了40年发展历程。尤其是自2006年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以来,我省文化建设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从“三强”(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到“新三强”(文化引领和凝聚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再到“三强两高”(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化认识不断深化,文化实践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前不久,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任务、新特点,对我省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又进行了调整充实,明确为“三强三高”,增加了“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我认为,这个调整看准了关键点,抓住了“牛鼻子”,非常重要,十分必要。

我省文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当快,是领先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最主要的是“有高原缺高峰”。这个高峰不是指别的,不是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而是指文艺创作、文艺作品。虽然我们现在的文艺创作相当活跃,文艺作品也相当多,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现在创作生产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还是不多,具有隽永之美、永恒之情、浩荡之气的经典之作更是缺乏。

文艺创作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源头和基础,离开文艺作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发展不起来。道理很简单,没有好书,没有好的剧本,没有好的书画,没有好的歌舞节目,建那么多美术馆、图书馆和大剧院有什么用?没有好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也搞不出来。总之,文艺创作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打个比喻,文艺创作对于文化建设,就好像是制造业中的“关键技术”。离开文艺创作就谈不上文化建设。文化强省强在哪里?高地高在哪里?主要应当强在文艺创作上,高在文艺精品上。因此,我们的文艺团队、文艺组织、文艺工作者,要集中财力、物力和精力,创作生产大量优秀作品、一批精品力作、几部经典之作。这是重点,这是关键。只有在这方面有大的突破、有大的成就,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我省才能称得上文化强省。

文艺创作,尤其是精品力作的创作与生产,我认为,必须抓住三个基本问题,也就是要达到“三个度”:

题材要有温度。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有一个温度问题。温度就是有没有时代的气息,与现代生活有没有关系。也许有人会问:传统题材也有温度?当然有。记得有句名言: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说,我们写历史都是用当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去取舍、去评判。同样,写传统题材也有一个对传统素材选择取舍的问题,不是所有传统素材都可以拿来进行艺术创作。比如,省委宣传部组织创作生产的《运之河》《郑和》等大型歌剧,虽然是历史题材,但对今天都具有借鉴意义。所以对传统题材,要选择那些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东西进行艺术创作。现实题材的温度就更不用说了。需要强调的是,现实题材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不能认为发生在当下的事情都是现实题材。我认为,现实题材应着重于当今老百姓所关心的现实问题。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等,都是抓住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题材、这些问题有温度,所以才热起来,火起来。

主题要有深度。文艺创作光有题材、光有故事还不够,还必须进行提炼,挖掘故事背后、题材下面蕴含的情感、思想和观点,进而有明确的主题,这就是思想性,这就是深度。如果一部作品,题材很丰富、故事很生动,但缺乏主题,没有思想内涵,那就很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迪,就失去了文艺作品的主要功能,就会显得杂乱、显得肤浅,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我们在创作话剧《中山码头》的时候,就几易其稿,挖掘和深化主题,不仅是把故事讲好,而且要体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市民的爱国情怀和反抗精神,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后来这个话剧获得了省“五个一”工程奖。

创新要有力度。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好的艺术作品都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力度有多大,艺术的水准、水平就有多高。如何创新?现在有一种现象,一讲到创新,就是大量使用声光电,使用现代技术;一讲到创新,就是抽象,就是写意。我认为这是形式上的创新,但决不是创新的主要方面,更不是创新的全部。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的创新要与内容相吻合,要有利于故事的展开、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升华。而艺术创新的主要方面是题材的创新、主题的创新。题材要新颖,主题要深化,加之形式、材料、手段的创新,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精品力作。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文艺事业发展的根本是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以文艺家为核心的创作队伍是文艺创作的主体。拥有一批高水准、有影响的创作人才队伍是文化强省的显著标志。江苏历史上就是文化资源大省,文艺人才济济、名家辈出,这是我们文艺发展的强劲后盾和坚实基础。应该看到,我们的创作成果丰硕但是精品力作不足,人才队伍基础雄厚但领军人物偏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江苏要实现“三强三高”的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就需要更多精品力作、名家大师,不断提升江苏在全国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在文艺创作人才上,既要“为我所用”,也要“为我所有”。一方面,广泛团结和凝聚体制内外的文艺人才,及省内外、全国各地的文艺家开展创作交流,相互学习借鉴,联合和利用高校、媒体、演艺团体、研究院所等文化机构的文艺创作力量,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注重对各层次文艺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努力培养一批专业过硬的各门类艺术家,造就一批名副其实的著名艺术家,推出一批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对于艺术工作来说,创作是中心任务;对于艺术家来说,作品是立身之本。我们一定要在创作文艺精品上下大投入,花苦功夫,出大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艺更加繁荣发展,真正实现“三强三高”的文化强省建设目标。

(作者系江苏省文联主席、第三届“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