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把中国智慧译介到西方

发布时间:2019-03-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焦高星    

北京大学的畅春园里,有一排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教职工住宅。97岁老先生许渊冲的家就在这里。   

他是北京大学教授、翻译界泰斗,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互译工作。当今世界,在汉语、英语、法语之间灵活游走的翻译家,许渊冲乃第一人。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汤显祖到莎士比亚,许渊冲先生仿佛一座桥梁,连接起中西文化交流的路径。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遇见了于连,遇见了李尔王;也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

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日子,是许渊冲一生中难忘的经历。那时,他和中国最优秀、最有骨气的人一起,在破碎山河中学习并守护着中华文脉。这段经历,让他对于民族文化充满热爱和自信。1999年,许渊冲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虽没有得奖,许渊冲却满不在乎,仍然自信满满:诺奖年年都有,而我们的唐诗宋词却已经流传了千年。他认为,中英互译很难,比英法互译难十倍,而这个重担,只有中国人担得起。他说: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应该有点狂的精神。咱们国家的科技、军事、商业都在走向世界,所缺的,就是文化这一项,我要填补的,就是这一项。

2007年,许渊冲先生患上直肠癌,当被告知还有七年寿命时,他依旧抓紧一切时间翻译诗词、名著,有条不紊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2014年,许老不但没被病魔打倒,还荣获了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这是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之一,此前从无亚洲人问鼎。

曾有一位外国作家问矛盾,你们说唐诗那么好,怎么我们没觉得?许渊冲认为,这是因为译者在按照西方的对等原则翻译,不能传神,翻译本就是原文意美的再创造,翻译诗词,除意美之外,还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形美’”。在翻译时遇到文化差异,首先要往深处想,往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优势上想。在不歪曲作者意思的情况下,翻译一定要把一个民族文化的味道、精髓、灵魂体现出来。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国人看到又圆又亮的月亮,自然会想到故乡。但外国人没有这种文化背景,若是按字面意思向上望看到月亮,低下头想到故乡,外国人很难感同身受。因此,在翻译时,他把月光比作了水:月光明亮如水(a pool of light,把思乡的心情描述成:沉醉在乡愁中的人(drowned in homesickness) 

许渊冲先生一生都将弘扬中华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作为理想和追求,希望外国人也能欣赏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他用坚定有力的信心支撑着瘦弱的身躯;他用洪亮的嗓音向同学们传递对翻译事业的热忱;他用笔尖撑起了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希望。这般风采,值得我们去书中拜读,在心里仰望。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